房颤病人 首先要预防中风

来源:新快报-金羊网 作者:梁瑜 发表时间:2017-10-10 18:13
新快报-金羊网  作者:梁瑜  2017-10-10
许多房颤患者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来预防中风,如果不遵医嘱擅自停药,中风就很有可能会找上门。

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房颤动血液在里面流动不流畅,血流缓慢淤滞,这是形成血栓非常重要的因素。1/4的缺血性中风与房颤相关。许多房颤患者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来预防中风,如果不遵医嘱擅自停药,中风就很有可能会找上门。

■新快报记者 梁瑜

房颤后的中风常见且不可预期

68岁的高阿姨前年被确诊为“心房颤动”也就是通俗说的“房颤”。为了预防房颤常引发的中风,医生给她开了抗凝药和其他治疗房颤的药。然而,高阿姨嫌吃药麻烦,抗凝药吃吃停停,后来干脆停吃抗凝药。怎料不久前,高阿姨突然嘴歪眼斜,一头栽倒在地,送院后虽救了命,但留下了半身不遂的中风后遗症。高阿姨后悔不迭。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研究所心内科薛玉梅主任医师对新快报记者表示,房颤可以孤立存在,也可以与其他心脑血管疾病伴发存在,八成病人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等。在房颤的并发症中,中风和心衰是最严重的。其中,心衰可以慢慢预防,而中风却不可预期。据统计,我国约有800万人受房颤侵扰,每年导致50万-60万人中风。

一旦发生后果比一般中风更严重

“房颤中风和其他原因引起的中风不太一样,它一旦发生后果更严重。”薛玉梅指出,房颤会形成血栓,脱落后可引起脑血管堵塞,比其他高血压引起的小血管堵塞血栓块更大,堵塞后脑缺血的面积更大,后果更严重,致死致残率接近70%,只有30%的人相对幸运点,有机会恢复。若恢复后不做好抗凝治疗,发生再次中风的比例是正常人6-9倍,一复发非死即残,这是房颤引起的中风的最大特点。她建议,不明原因的中风,应首先考虑筛查房颤。

房颤患者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中风风险?薛玉梅称,欧洲心脏病协会(ESC)心房颤动处理指南(2010年版)提出了CHA2DS2-VASc评分系统。评估的总分值是9分,其中,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病变、年龄65-74岁、女性各占1分;先前曾有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全身性栓塞、年龄≥75岁各占2分。得分越高,中风的风险也就越大。“如果危险因素分值在2分或以上,则需要进行抗凝治疗。”有研究显示,房颤引发的中风30天内的死亡率可达25%,一年内死亡率则高达50%。

坚持抗凝治疗 才能预防房颤引发中风

除了像高阿姨这样因为不坚持抗凝而中风的,还有不少房颤病人坚持服用阿司匹林,最后还是中风了,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武器’没选对。”薛玉梅解释称,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而房颤导致的血栓主要是凝血因子在起作用,阿司匹林的预防效果几乎没有,反而会引起出血等问题。房颤患者抗凝应该选择达比加群酯等新型口服抗凝药或华法林。

她进一步介绍,过去常用的传统抗凝药是华法林,但由于剂量个体差异大,再加上中国人食物结构比西方人复杂,存在较多的食物、药物相互作用,患者还需要频繁去医院抽血监测,实在不易坚持。近几年上市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避免了传统药物的诸多问题,无需调整剂量和验血监测,服用方便且安全性更高,其中达比加群酯是最早进入中国的新型抗凝药。

据了解,今年这类新型口服抗凝药已经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现已纳入到广州市门诊医保报销范围。薛玉梅向记者表示,虽然广州暂未将房颤纳入到慢性病门诊医保,但是今年10月起可享受门诊统筹医保(自付55%,统筹支付45%),若每月药费超过667元,则可报销300元。

相关链接

更要提防无症状的房颤

不是所有房颤病人都有症状。

有症状病人主要是因为心率快引起的心慌胸闷,心跳快且乱,一活动心跳得更快。但有些房颤病人没有症状,是因为其过滤功能比较强,有效心跳和正常人一样,每分钟都是七八十次,不像有症状的人每分钟的有效心跳达120-200次,因此,没有特别不舒服的表现。但是,无症状房颤心脏的基本状况和有症状的一样,仍然有中风、心衰等的风险,但更容易忽视病情、延误治疗。

Tips

学会摸脉有助早发现房颤

每一次心脏的跳动,都会转化为脉搏的一次搏动,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实际上就是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房颤发作时有明显的脉搏特点,一是脉搏跳得快(健康人休息状态下心脏每分钟跳60-100次),二是脉搏跳得不整齐。若觉得自己脉搏不齐就可去看医生排除。

编辑:王楠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