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厌食和积食这些身体信号,家长你懂吗?

来源:金羊网  发表时间:2018-09-29 11:20

image001.jpg

刘风华

image002.jpg

不少妈妈带着小BB在现场听专家讲座

image003.jpg

杨东新

image004.jpg

家长自学按摩、药浴,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image005.jpg

不少家长现场提问,自己孩子晚上睡觉突然惊醒、哭闹

文/ 图 金羊网记者 张华 通讯员 朱颖贤 刘元铃 统筹/张华

腹泻、厌食、积食、发烧、咳嗽、湿疹,这是小儿临床常见的六大病症。但是,部分家长对于孩子出现这些身体信号的认知一知半解。有调查显示,对于孩子腹泻,超过一半的家长不能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近日,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亚宝药业、羊城晚报《健康周刊》、大参林特别联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举办了“丁桂懂宝贝计划——小身体大信号”暨“中国儿童身体信号辨识知识科普讲座”的健康大讲堂活动。作为全国公益活动广州站的落点单位,主办方儿基会和协办方亚宝药业希望通过本次公益行动,能够给更多的中国家长普及儿童健康知识,用切实的行动为儿童的成长开路护航。

在活动上,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刘风华还呼吁社会各级机构参与到健康科普知识传播中来,让家长在儿童保健知识方面得到提升,让宝宝们更加健康地成长。主办方还特邀中医儿科专家杨东新主任谈谈儿童腹泻、厌食和积食的身体信号以及家长该如何应对和处理这些问题。现场数百名家长通过这场科普讲座,对孩子的喂养又有了新的认识,不少妈妈表示获益匪浅。

PART A

小儿不是成人的缩小版 疾病常因脾胃功能差所致

在讲座一开场,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中医儿科、儿童中西医结合专科主任杨东新就介绍了儿童脾胃的特点。他说,脾常不足是小儿的生理特点之一。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生长发育迅速,生长旺盛,对营养精微需求较成人相对较多,但小儿脾胃薄弱,且饮食不知节制,稍有不慎即易损伤脾胃引起运化功能失调出现泄泻、厌食、积食,甚至还容易其他疾病,如咳嗽、发热、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所以,在养育孩子过程中,要注意呵护孩子的脾胃,家长要有正确的喂养观念。首先,小儿并不是吃得多就好。中医认为,“太饥伤脾、太饱伤胃”。吃得多或吃得少都可能对孩子的脾胃功能造成影响。其次要饮食遵“少火生气”之旨,食物宜用气味温和者,忌食辛辣生冷油腻厚味之品,小儿的五脏六腑处于“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状态,家长不能将儿童作为成人的缩影来对待,其胃肠发育远没有成人那么完善,如果进食过多生冷、肥腻的食物,很容易损伤脾胃。比如我们常说的“胃不和而卧不安”,小孩子晚上睡觉翻来覆去睡不香,就很可能是肠胃有问题,出现了消化不良。

专家强调,“四季脾旺不受邪”。养孩子的关键是调理好孩子的脾胃,这将很大程度上帮助父母解决养育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难题。

PART B

三大脾胃失调疾病 孩子发出的身体信号家长要明了

小儿不善于用言语表达,家长需要根据宝宝的肢体语言、身体表现、症状等身体信号来判断孩子的实际需要,尤其是宝宝生病期间,不同的身体信号成为家长判断孩子身体状况的重要提示。

杨东新指出,腹泻、厌食、积食是常见的胃肠问题,但是家长对于孩子出现这些身体信号的认知是一知半解。有调查显示,对于孩子腹泻,超过一半的家长不能及时做出有效应对措施。专家就这三项小儿常见的肠胃问题给出了专业的解读和处理方法。

腹泻

什么叫腹泻?并不是说大便增加了一次就要腹泻。杨东新说,吃母乳的新生儿一天七八次大便,体重没有任何影响,有些家长以为腹泻,其实这不是病理,而是生理,不需要用药。对于孩子是不是腹泻,家长有两点要把握:(1)大便次数明显增多;(2)大便性状改变,比如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变成黄色稀水、绿色稀糊、气味酸臭等,同时还伴随腹痛、腹胀、呕吐、排便急迫感等症状。判断腹泻最关键的是大便性状的改变,目前临近秋季腹泻的高发期,家长更加要引起重视。

面对腹泻该如何处理呢?在临床上,引起腹泻的病毒,有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诺如病毒等,对于水样便或鸡蛋花样便的腹泻儿童,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此时完全没有必要使用抗生素,只需要对症处理即可,比如思密达保护胃肠粘膜、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补锌促进粘膜修复、口服补液盐,还可以喝汤汁、米汤水和乳酸饮品或水,患儿在一周左右就可以自愈。

小儿腹泻病属于中医学“泄泻”范畴,分为风寒泻 、伤食泻、湿热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泄泻就是身体信号,但是家长却过分担心,喜欢采用对抗疗法,比如止吐、止泄的措施。实际上,家长不要过于着急,如果能够禁食一两餐、不着急喂药,就能让孩子的肠胃得到休息。其实,呕吐和腹泻排泄都是机体排除外邪的反应,是邪气有出路的表现。但在腹泻期间发现反复高热不退、精神差、尿少、哭闹眼泪少,则需要及时就医。

在治疗上,中医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对于泄泻的小儿,除内服药外,还常使用外治、推拿、针灸等方法治疗。中医内病外治领域有一朵奇葩——中药敷脐(脐疗) ,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敷于腹部神厥穴(肚脐)使药物经皮吸收达五脏六腑,发挥治疗作用。从传统医学理论看, 脐部给药有利于归经(神阙穴) ,药物得以循经直达病所, 可以起到健脾温中、散寒止泻、扶助正气的功效。

厌食

不少家长都会跟医生讲自己孩子有厌食的症状:“我的孩子什么都不想吃,喂饭很难喂。”而家长也是千方百计想办法哄着孩子吃饭,买玩具、看电视……有的更是强迫孩子吃饭。杨东新指出,小儿厌食症是指长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以食量减少为主要症状,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且有逐年上升趋势。这一类孩子在儿科门诊尤其儿童保健科门诊占据一定的比例。厌食的孩子多数会出现长期挑食、偏食、少食,可同时有嗳气、恶心等症状。有的还表现为面无血色、体形偏瘦、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甚至常常发生贫血,这样的孩子特别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经常感冒发烧。

在临床上,专家还发现,厌食的孩子往往面色苍白,甚至脸上会有一块类似癣一样的白色斑块,有的家长以为这是“虫斑”,其实这都是脾胃不和的表现。

杨东新认为,厌食的主要原因就是脾胃功能受损,此时不能单纯靠药,不能老想着用胃肠动力药、维生素及胃酶合剂、乳酶生、酵母片等,主要还要靠调理,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做到“乳贵有时、食贵有节”,遵照“胃以喜为补”的原则,先从孩子喜欢的食物着手,来诱导开胃,暂时不要考虑营养价值,待食欲增进后,再根据营养价值逐步调整。

另外,加强户外运动,如果运动不足时,小儿机体消耗减少,代谢减弱,胃肠消化功能得不到强化,从而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

中医认为,调理脾胃,让脾胃得到协调,那么清气得升,浊气得降,这样孩子的胃口才好。杨东新说,根据中医的辨证,厌食可分为脾胃失调型、脾湿气阻型、脾胃气虚型、脾胃阴虚型等,同为厌食,症状体征不同,证型不同,用药也不同。所以也不能一味用淮山、鸡内金等健脾消食之品。

积食

与厌食不同的是,积食是因为孩子吃太多导致胃口变差而不愿进食或少食,呕吐物带有酸臭味。或伴有腹胀、腹痛,小肚子咕咕叫,大便溏薄或酸臭。有的孩子会因为积食而烦躁不安,夜里哭闹,家长会发现孩子有口气、嗳气、舌苔白腻或者厚黄。

在过节的时候,孩子最是控制不住自己,好吃的就拼命吃,家长又不加以控制,结果吃多了就积食,导致晚上睡眠不安稳,夜里惊醒啼哭,有的家长因为孩子过度哭闹带孩子半夜去看急诊。

中医讲“伤食者,必恶食:内有所积,外必有所恶”,这往往是食物积在胃部,胃不能受纳了。此时往往处于积滞的初期,往往不需要用药,饿两顿,空空肚子就好了。

还有一些孩子经常食用高热量的食物,导致积滞的时间长了化热,不仅有积食而且多伴有胃热,孩子本来就“脾常不足” ,就是说脾脏的运化功能本来就弱, 再加上积滞在脾胃,脾脏又无力运化,身体吸收不到营养,最终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越吃越积,越积越吃,直到积热达到一定程度,或突发高烧,或扁桃体化脓。

杨东新说,脾升胃降彼此协调平衡,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这是对“跷跷板”,在运脾和胃同时调理效果更好。在曾世荣《活幼心书》 中提到,“四时欲得小儿安, 常要三分饥与寒”;《黄帝内经》也说“饮食自倍,脾胃乃伤” 。对小孩子的饮食要有所节制,别看好的东西吃起来痛快,但可能吃完后就会得病。其次,针对厌食、积滞,推荐小儿推拿,有时是摩腹、捏脊,通过穴位的刺激而达到运脾和胃的作用,可选择清胃经、清脾经、清大肠、板门穴、摩腹、捏脊等(具体配穴根据小儿情况辨证选择)进行系统调理。

另外,摩腹也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家长可以先搓热手掌,然后顺时针、逆时针相同时间给宝宝慢慢按摩腹部。

Tips 预防小儿胃肠病的窍门

明代著名儿科医家万全指出,“虚弱,百病蜂起。脾胃壮实,四肢安宁”。所以家长一定要重视呵护孩子的脾胃功能。平时家长注意留意孩子的舌苔,它是孩子身体状况的晴雨表,如果孩子舌苔不正常,吃不好,玩不好,基本上离生病不远了。

注意饮食卫生,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遵守添加辅食的原则,可选用薏芽健脾凝胶调节脾胃,加强户外活动。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防止腹部受凉。在饮食上,忌生冷,食贵有节,避免暴饮暴食,控制高能量食物、甜食的摄入量。

当孩子出现脾胃不和时,不要着急用药,用药不要过于攻伐。

编辑:Na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