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走新路 续写不老传奇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张西陆 发表时间:2018-10-06 12:13


广州陈李济北京路老铺,杭州河坊街胡庆余堂,同样是“国家名片”的中医品牌,同为“南药”佼佼者,同处于城市繁华中心,由于开发方式的不一,如今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前者仅以门诊方式回归旧址4楼,后者却已成为闻名全国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品牌景点。

在城市更新洪流中,老字号如何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之间取得平衡?《文心雕城》这一期,通过广州陈李济与杭州胡庆余堂的发展对比,探寻老品牌焕发生机的力量。

陈李济:老铺重返北京路

今生:门诊体验馆缩居旧址4楼

在北京路靠近大南路口约100米处,一栋商铺云集的骑楼人来人往,但鲜有人留意到骑楼拱顶刻有“陈李济”三个字,这里正是国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制药企业之一陈李济的旧址。

在北京路“居住”了400年之久的陈李济,在1998年搬迁至广州大道南1688号,北京路旧址被改造成商业城,但大楼外观仍保留当年陈李济特色,尤其是中间的大圆拱一直保存,据说能吸纳四方灵气和才气。

2011年4月2日,阔别北京路13年之后,陈李济重回千年古道。位于旧址4楼的陈李济中医门诊部正式开门迎客。

入楼小逛一圈,商铺集中。辗转上行,别有洞天。3楼至4楼的楼梯处,“陈李济中医门诊部”红底金字映入眼帘,踏梯而上,一股熟悉的中药材味道仿佛将来者带回那尘封已久的年代。

由于地段特殊,门诊部每周三都会延迟至晚上9时才闭门谢客,尽管如此,前来看病的人数最多也只有二三十名,这样的热度与陈李济响当当的品牌号召力极不匹配。

“由于地处4楼,不少市民不知道这里有中医门诊部。”导诊护士黄小姐说,为了聚拢人气,门诊部还兼具岭南中医药文化体验馆功能,每周至少举办一次养生讲座,但前来的街坊也不算多。

“百年老铺,缩居4楼,太可惜了。但至少陈李济回来了,回来就好。”在等候执药的陈婆婆如是感叹。

前世:济世为怀享誉羊城

千年古道北京路见证了陈李济从一家小作坊发展成现代化中药先锋企业。陈李济在北京路194号经营了近四个世纪,也沉淀了一代代广州人的珠水情怀。

陈李济立于明万历二十七年,相传400多年前,广东南海人李升佐在路上捡到南海富商陈体全的巨额货银,并原银奉还,陈体全感其诚信,遂投资李升佐的草药店,取名“陈李济”,寓意“陈李结缘,同心济世”。

因诚信而生的陈李济,经营中也将诚信当作立业之本,“古方正药”也一直是陈李济的金字招牌。

清代康熙年间,陈李济制药人员成功把蜂蜡与木蜡混合成既不软也不硬的蜡壳,将药丸裹在其中,再用蜡密封,效果尤胜罐头包装。这个足以写进中国制药史的重要生产工艺创新,至今在中成药中仍被广泛应用。

此外,陈李济的老铺条规中,“送茶赠药”是延续了几百年的要则。店铺门前的人行道上,陈李济设置茶缸,免费为炎夏广州街头的挑担、拉车苦力供应茶水。遇上门前晕倒的饥民、难民,陈李济的伙计也必然出门营救施药。

清末民初,陈李济所在今北京路一带,民居多为平房木楼,居民又以木柴为燃料,经常发生火烛。陈李济司理(相当于大掌柜、总经理)和股东研究,决定专门从国外重金进口三部“火烛车”,只要民居遭灾,陈李济义务“消防队”便会即刻出动。

除了品质出众的药品、高尚无私的医德,陈李济在经营上也有着诸多创举,如百年陈皮只送不卖,口碑营销做到足;草药店改成售卖中成药的药坊,前店销售,后坊制药,缩短流通环节;司理由陈李两族德才兼备者轮流出任,三年一轮换……种种举措使得这家当初不起眼的中药铺逐渐成长壮大,延续至今。

历史记载,陈李济曾分别在1857年和1938年遭遇英法联军炮轰与日军飞机轰炸,但厂房遭毁之后,凭借保存下来的人才与技术,陈李济又重新崛起。

思路:探索经济与文化效益平衡

在距离北京路老铺9.3公里的陈李济工厂区中,有一幢别致的两层建筑,大理石的外墙和精制的木花玻璃窗,尤其是高大的拱门、耸立的石碑,令参观的老广州感到似曾相识:“这跟北京路的陈李济老铺真像啊!”这就是2004年落成的陈李济中药博物馆,按北京路老铺一比一再造。

广药集团白云山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副总经理叶琼莹回忆,陈李济1998年将厂房搬迁至广州大道南1688号,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配合北京路步行街的改造,二是企业与时俱进的要求,北京路改造后,陈李济原有的厂房、生产线、设备等已不能满足现代制药企业发展需要。

“可是不少老街坊问‘到底陈李济去哪里了’。2010年,我们决定在北京路还是要留一块陈李济的地方。”一个细节让叶琼莹念念不忘。2011年,陈李济重回北京路时,一位93岁的老婆婆拄着拐杖自己坐公交车来到北京路,就为了再看一眼陈李济。

“我们是闻着陈李济的药味长大的,我是吃着陈李济的药品到今天的。”至今仍住在惠福路上的陈婆婆回忆道,当年闻到药味,便能猜出药厂做什么药。

然而,陈李济药厂相关负责人坦言,虽然回归北京路,但“束之高阁无人知”的陈李济中医门诊部目前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对比杭州胡庆余堂,整栋建筑打包开发,并请名老中医坐堂问诊,创下一年单是开药方就赚了6000万元的老字号商业奇迹,广州的陈李济显得苍白无力许多。

“只在北京路旧址4楼默默经营,这是肯定不够的。”上述负责人说,按最初设想,北京路旧址的理想状态是在1楼还原老铺模样,既兼具卖药经营功能,也有老中医坐堂问诊,还要与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充分互动,展示中医药传统文化。“怎样才能做到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相对平衡,我们还在探索,但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

胡庆余堂:药方年赚6000万

现状:老店门庭若市 开创商业奇迹

对于前往杭州旅行的游客而言,必到之处有两个:西湖以及河坊街。素有“江南药王”美誉的胡庆余堂,始建于1874年,是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耗白银30万两创立的。130余年过去了,胡庆余堂完整地保留下来这座徽派建筑和传统的中药制作工艺,并在1991年建起中药博物馆,为老百姓看病抓药之余,还供人参观游览。

登堂入室,穿过前面顾客流连的药店,推开木门,听着捣药声,在草药香气中,走进这家国药字号、清代徽派商业古建筑代表—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宛如时光倒转,回到130多年前。

胡庆余堂前堂后馆,仿古的建筑装潢力图留下传统的印象,而满满一墙齐整的中药抽屉“搁斗”更是专业化的象征。

在后面的博物馆中,讲解员带游客们领略了中医药史的变迁,还有经验丰富的老药工现场演示泛丸、中药材切片,有兴趣的游客还可亲手尝试用传统药具操作药丸。

在药堂里,中医的传统诊断往往保留更多,“望闻问切”仍然是看病时的基本步骤,坐堂医师为一位问诊者看病的平均时长大致是十多分钟。

对于胡庆余堂的人丁兴旺,杭州清河坊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并不意外,其笑言现在不少杭州人乃至外地游客都喜欢到这里来开点中药,小病小痛会来,有养生保健需求也来。胡庆余堂曾创下一年单是开药方就赚了6000万元的商业奇迹。

改造:重建改造紧急叫停老店“绝处逢生”

胡庆余堂得以复活壮大,离不开河坊街的改造与提升。而在此过程中,新与旧的博弈、破与立的对抗,交替更迭。20世纪90年代,按照杭州整体规划,河坊街两侧建筑将尽数拆除,改建成32米的公路,胡庆余堂也在拆除范围之内。

杭州一批有识之士得知胡庆余堂面临重建改造的消息后立即写信到杭州市委、市政府,力陈清河坊的历史人文价值,呼吁:文物不能再生,毁之将千古遗恨;若拆除重建,也会变成赝品,价值将顿失,保护河坊街已刻不容缓。

“那是1999年春,河坊街拓宽改造工程全面展开。到处是一个‘拆’字。在社会的呼吁中,终于被紧急叫停。”杭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杨毅栋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上任才6天的市长仇保兴深为感动,立刻作出批示,一场紧急抢救河坊街的行动,快速而有序地展开。2000年3月27日,杭州市政府作出批复,将河坊街、大井巷一带正式定名为“清河坊历史街区”。

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保护工程进入了正式的轨道,系列保护措施逐个开展:在街区范围内对商业建筑、公共建筑、传统民居、名人住宅进行分门别类,区别对待;在普查的基础上,根据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公布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运用多种手段进行保护,正确处理历史建筑与现代生活需要的关系。

清河坊历史街区终获“绝处逢生”。修复更新后的清河坊,于2002年10月热闹开街,至今已成为古城特色街区的代表。

而寸土寸金的河坊街,多家中医药商铺在此生根,除了胡庆余堂,还有同仁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保和堂等中医药馆,都在陆续开业。

据规划,这条街上的医馆今年将陆续开张,计划打造成以中医医疗、技艺传承和产业研发为核心,中医养生保健、文化体验、医疗旅游等多功能的中医药特色产业街区,成为杭州旅游的另一个增长点。

经验:复活老字号打造古街中医文化特色

千年古城,两朝古都,杭州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街区。清河坊是古都传统商贸风貌最浓厚的地区,以河坊街为中心,胡庆余堂、方回春堂等知名中医药商号分布其中,犹如文化街区中的点点明珠。

经过多年的改造,清河坊街区遵循建筑与街巷的原有比例、风格,保护优化了建筑功能,恢复古朴淡雅的传统店铺和市井风貌,保护恢复了大批百年老店、专业特色店,集聚了中药、茶、饮食、古玩和民间艺术等特色文化业态,人气日旺。2007年初,清河坊历史街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是全国商业步行街中的唯一。

杭州清河坊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杭州对于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不仅是保护历史建筑等有形的文化遗产,更是要保护好老字号、传统商业等无形的文化遗产,并让历史建筑与商业文化实现完美的结合。

叶种德堂、方回春堂、万承志堂、保和堂……这些一度消失在人们视野里百年中医药老店,又出现在河坊街上,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北京同仁堂国药号也相继在清河坊落户。

当前,清河坊已发展成为杭州乃至全国中国医馆最为集中,中医药文化最为浓厚的区域,有着晚清“杭药六大家”的四大中医药馆均恢复在此开设分号。在知名的胡庆余堂周边,已形成以胡庆余堂为主线,以叶种德堂、保和堂、方回春堂、万承志堂等药铺为副线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构成了古街的文脉之源。

街区发展,布局先行。河坊街在2001年开街的时候,杭州在业态布局中已作出了明确的界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街区已形成了药文化、茶文化、食文化、古玩艺术、市井民俗、文化古迹为主的六大特色。

记者手记

寻找文化与商业的平衡密码

2010年发行的特种邮票《中医药堂》上,广州陈李济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上海雷允上同登“国家名片”,行业地位可见一斑。

当你细究四大中医药堂的历史,会发现陈李济比同仁堂、胡庆余堂、雷允上还要分别早69年、274年、134年。可一旦谈及品牌知名度,陈李济却不如晚辈。

知名广府文化学者饶原生生动地打了个比方:如果说北京路的商业是显而易见的黄金,那么以北京路为中心的历史文化建筑则是有待挖掘的“矿藏”,而后者才是岭南文化根脉之所在。

那么,在被定义为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的城市改造过程中,如何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之间保持平衡,便成为老字号建筑复兴的关键点。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想要实现文化与商业的对接,着力点在于要做价值性的对接。

所谓价值性的对接,就是要将文化价值融入商业价值,而不是生硬的、形式的拼贴。这种有价值的对接,就是要把文化的价值与长远的商业发展有效结合,让文化生意成长为文化产业。

以陈李济为例,随着健康服务业发展,中医药养生旅游越来越受到关注。自去年起,各地都在尝试将中医药文化资源和当地生态资源结合起来,把中医药融入历史文化中,呈现出“活着的”传统文化古迹,彰显百年品牌标签。这时候,陈李济北京路旧址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百年积淀,铭刻何处?既铭刻于泛黄的书卷,也铭刻在人们口耳相传。但更多的,铭刻在那名城古街的墙垣砖瓦之间。

陈李济的北京路老铺,不应止步于商业。期待有这么一天,游客逛完北京路广百、天河城之后,也能去陈李济的旗舰店捎上几份乌鸡白凤丸、陈皮做手信。

何处可看千年广州?如何才能“返寻味”?文心雕城,让我们一起寻策求解。

策划:姜玉龙 谭亦芳 曾妮

采写统筹:曾妮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张西陆

编辑:Nancy
数字报

老字号走新路 续写不老传奇

南方日报  作者:张西陆  2018-10-06


广州陈李济北京路老铺,杭州河坊街胡庆余堂,同样是“国家名片”的中医品牌,同为“南药”佼佼者,同处于城市繁华中心,由于开发方式的不一,如今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前者仅以门诊方式回归旧址4楼,后者却已成为闻名全国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品牌景点。

在城市更新洪流中,老字号如何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之间取得平衡?《文心雕城》这一期,通过广州陈李济与杭州胡庆余堂的发展对比,探寻老品牌焕发生机的力量。

陈李济:老铺重返北京路

今生:门诊体验馆缩居旧址4楼

在北京路靠近大南路口约100米处,一栋商铺云集的骑楼人来人往,但鲜有人留意到骑楼拱顶刻有“陈李济”三个字,这里正是国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制药企业之一陈李济的旧址。

在北京路“居住”了400年之久的陈李济,在1998年搬迁至广州大道南1688号,北京路旧址被改造成商业城,但大楼外观仍保留当年陈李济特色,尤其是中间的大圆拱一直保存,据说能吸纳四方灵气和才气。

2011年4月2日,阔别北京路13年之后,陈李济重回千年古道。位于旧址4楼的陈李济中医门诊部正式开门迎客。

入楼小逛一圈,商铺集中。辗转上行,别有洞天。3楼至4楼的楼梯处,“陈李济中医门诊部”红底金字映入眼帘,踏梯而上,一股熟悉的中药材味道仿佛将来者带回那尘封已久的年代。

由于地段特殊,门诊部每周三都会延迟至晚上9时才闭门谢客,尽管如此,前来看病的人数最多也只有二三十名,这样的热度与陈李济响当当的品牌号召力极不匹配。

“由于地处4楼,不少市民不知道这里有中医门诊部。”导诊护士黄小姐说,为了聚拢人气,门诊部还兼具岭南中医药文化体验馆功能,每周至少举办一次养生讲座,但前来的街坊也不算多。

“百年老铺,缩居4楼,太可惜了。但至少陈李济回来了,回来就好。”在等候执药的陈婆婆如是感叹。

前世:济世为怀享誉羊城

千年古道北京路见证了陈李济从一家小作坊发展成现代化中药先锋企业。陈李济在北京路194号经营了近四个世纪,也沉淀了一代代广州人的珠水情怀。

陈李济立于明万历二十七年,相传400多年前,广东南海人李升佐在路上捡到南海富商陈体全的巨额货银,并原银奉还,陈体全感其诚信,遂投资李升佐的草药店,取名“陈李济”,寓意“陈李结缘,同心济世”。

因诚信而生的陈李济,经营中也将诚信当作立业之本,“古方正药”也一直是陈李济的金字招牌。

清代康熙年间,陈李济制药人员成功把蜂蜡与木蜡混合成既不软也不硬的蜡壳,将药丸裹在其中,再用蜡密封,效果尤胜罐头包装。这个足以写进中国制药史的重要生产工艺创新,至今在中成药中仍被广泛应用。

此外,陈李济的老铺条规中,“送茶赠药”是延续了几百年的要则。店铺门前的人行道上,陈李济设置茶缸,免费为炎夏广州街头的挑担、拉车苦力供应茶水。遇上门前晕倒的饥民、难民,陈李济的伙计也必然出门营救施药。

清末民初,陈李济所在今北京路一带,民居多为平房木楼,居民又以木柴为燃料,经常发生火烛。陈李济司理(相当于大掌柜、总经理)和股东研究,决定专门从国外重金进口三部“火烛车”,只要民居遭灾,陈李济义务“消防队”便会即刻出动。

除了品质出众的药品、高尚无私的医德,陈李济在经营上也有着诸多创举,如百年陈皮只送不卖,口碑营销做到足;草药店改成售卖中成药的药坊,前店销售,后坊制药,缩短流通环节;司理由陈李两族德才兼备者轮流出任,三年一轮换……种种举措使得这家当初不起眼的中药铺逐渐成长壮大,延续至今。

历史记载,陈李济曾分别在1857年和1938年遭遇英法联军炮轰与日军飞机轰炸,但厂房遭毁之后,凭借保存下来的人才与技术,陈李济又重新崛起。

思路:探索经济与文化效益平衡

在距离北京路老铺9.3公里的陈李济工厂区中,有一幢别致的两层建筑,大理石的外墙和精制的木花玻璃窗,尤其是高大的拱门、耸立的石碑,令参观的老广州感到似曾相识:“这跟北京路的陈李济老铺真像啊!”这就是2004年落成的陈李济中药博物馆,按北京路老铺一比一再造。

广药集团白云山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副总经理叶琼莹回忆,陈李济1998年将厂房搬迁至广州大道南1688号,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配合北京路步行街的改造,二是企业与时俱进的要求,北京路改造后,陈李济原有的厂房、生产线、设备等已不能满足现代制药企业发展需要。

“可是不少老街坊问‘到底陈李济去哪里了’。2010年,我们决定在北京路还是要留一块陈李济的地方。”一个细节让叶琼莹念念不忘。2011年,陈李济重回北京路时,一位93岁的老婆婆拄着拐杖自己坐公交车来到北京路,就为了再看一眼陈李济。

“我们是闻着陈李济的药味长大的,我是吃着陈李济的药品到今天的。”至今仍住在惠福路上的陈婆婆回忆道,当年闻到药味,便能猜出药厂做什么药。

然而,陈李济药厂相关负责人坦言,虽然回归北京路,但“束之高阁无人知”的陈李济中医门诊部目前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对比杭州胡庆余堂,整栋建筑打包开发,并请名老中医坐堂问诊,创下一年单是开药方就赚了6000万元的老字号商业奇迹,广州的陈李济显得苍白无力许多。

“只在北京路旧址4楼默默经营,这是肯定不够的。”上述负责人说,按最初设想,北京路旧址的理想状态是在1楼还原老铺模样,既兼具卖药经营功能,也有老中医坐堂问诊,还要与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充分互动,展示中医药传统文化。“怎样才能做到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相对平衡,我们还在探索,但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

胡庆余堂:药方年赚6000万

现状:老店门庭若市 开创商业奇迹

对于前往杭州旅行的游客而言,必到之处有两个:西湖以及河坊街。素有“江南药王”美誉的胡庆余堂,始建于1874年,是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耗白银30万两创立的。130余年过去了,胡庆余堂完整地保留下来这座徽派建筑和传统的中药制作工艺,并在1991年建起中药博物馆,为老百姓看病抓药之余,还供人参观游览。

登堂入室,穿过前面顾客流连的药店,推开木门,听着捣药声,在草药香气中,走进这家国药字号、清代徽派商业古建筑代表—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宛如时光倒转,回到130多年前。

胡庆余堂前堂后馆,仿古的建筑装潢力图留下传统的印象,而满满一墙齐整的中药抽屉“搁斗”更是专业化的象征。

在后面的博物馆中,讲解员带游客们领略了中医药史的变迁,还有经验丰富的老药工现场演示泛丸、中药材切片,有兴趣的游客还可亲手尝试用传统药具操作药丸。

在药堂里,中医的传统诊断往往保留更多,“望闻问切”仍然是看病时的基本步骤,坐堂医师为一位问诊者看病的平均时长大致是十多分钟。

对于胡庆余堂的人丁兴旺,杭州清河坊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并不意外,其笑言现在不少杭州人乃至外地游客都喜欢到这里来开点中药,小病小痛会来,有养生保健需求也来。胡庆余堂曾创下一年单是开药方就赚了6000万元的商业奇迹。

改造:重建改造紧急叫停老店“绝处逢生”

胡庆余堂得以复活壮大,离不开河坊街的改造与提升。而在此过程中,新与旧的博弈、破与立的对抗,交替更迭。20世纪90年代,按照杭州整体规划,河坊街两侧建筑将尽数拆除,改建成32米的公路,胡庆余堂也在拆除范围之内。

杭州一批有识之士得知胡庆余堂面临重建改造的消息后立即写信到杭州市委、市政府,力陈清河坊的历史人文价值,呼吁:文物不能再生,毁之将千古遗恨;若拆除重建,也会变成赝品,价值将顿失,保护河坊街已刻不容缓。

“那是1999年春,河坊街拓宽改造工程全面展开。到处是一个‘拆’字。在社会的呼吁中,终于被紧急叫停。”杭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杨毅栋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上任才6天的市长仇保兴深为感动,立刻作出批示,一场紧急抢救河坊街的行动,快速而有序地展开。2000年3月27日,杭州市政府作出批复,将河坊街、大井巷一带正式定名为“清河坊历史街区”。

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保护工程进入了正式的轨道,系列保护措施逐个开展:在街区范围内对商业建筑、公共建筑、传统民居、名人住宅进行分门别类,区别对待;在普查的基础上,根据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公布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运用多种手段进行保护,正确处理历史建筑与现代生活需要的关系。

清河坊历史街区终获“绝处逢生”。修复更新后的清河坊,于2002年10月热闹开街,至今已成为古城特色街区的代表。

而寸土寸金的河坊街,多家中医药商铺在此生根,除了胡庆余堂,还有同仁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保和堂等中医药馆,都在陆续开业。

据规划,这条街上的医馆今年将陆续开张,计划打造成以中医医疗、技艺传承和产业研发为核心,中医养生保健、文化体验、医疗旅游等多功能的中医药特色产业街区,成为杭州旅游的另一个增长点。

经验:复活老字号打造古街中医文化特色

千年古城,两朝古都,杭州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街区。清河坊是古都传统商贸风貌最浓厚的地区,以河坊街为中心,胡庆余堂、方回春堂等知名中医药商号分布其中,犹如文化街区中的点点明珠。

经过多年的改造,清河坊街区遵循建筑与街巷的原有比例、风格,保护优化了建筑功能,恢复古朴淡雅的传统店铺和市井风貌,保护恢复了大批百年老店、专业特色店,集聚了中药、茶、饮食、古玩和民间艺术等特色文化业态,人气日旺。2007年初,清河坊历史街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是全国商业步行街中的唯一。

杭州清河坊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杭州对于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不仅是保护历史建筑等有形的文化遗产,更是要保护好老字号、传统商业等无形的文化遗产,并让历史建筑与商业文化实现完美的结合。

叶种德堂、方回春堂、万承志堂、保和堂……这些一度消失在人们视野里百年中医药老店,又出现在河坊街上,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北京同仁堂国药号也相继在清河坊落户。

当前,清河坊已发展成为杭州乃至全国中国医馆最为集中,中医药文化最为浓厚的区域,有着晚清“杭药六大家”的四大中医药馆均恢复在此开设分号。在知名的胡庆余堂周边,已形成以胡庆余堂为主线,以叶种德堂、保和堂、方回春堂、万承志堂等药铺为副线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构成了古街的文脉之源。

街区发展,布局先行。河坊街在2001年开街的时候,杭州在业态布局中已作出了明确的界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街区已形成了药文化、茶文化、食文化、古玩艺术、市井民俗、文化古迹为主的六大特色。

记者手记

寻找文化与商业的平衡密码

2010年发行的特种邮票《中医药堂》上,广州陈李济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上海雷允上同登“国家名片”,行业地位可见一斑。

当你细究四大中医药堂的历史,会发现陈李济比同仁堂、胡庆余堂、雷允上还要分别早69年、274年、134年。可一旦谈及品牌知名度,陈李济却不如晚辈。

知名广府文化学者饶原生生动地打了个比方:如果说北京路的商业是显而易见的黄金,那么以北京路为中心的历史文化建筑则是有待挖掘的“矿藏”,而后者才是岭南文化根脉之所在。

那么,在被定义为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的城市改造过程中,如何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之间保持平衡,便成为老字号建筑复兴的关键点。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想要实现文化与商业的对接,着力点在于要做价值性的对接。

所谓价值性的对接,就是要将文化价值融入商业价值,而不是生硬的、形式的拼贴。这种有价值的对接,就是要把文化的价值与长远的商业发展有效结合,让文化生意成长为文化产业。

以陈李济为例,随着健康服务业发展,中医药养生旅游越来越受到关注。自去年起,各地都在尝试将中医药文化资源和当地生态资源结合起来,把中医药融入历史文化中,呈现出“活着的”传统文化古迹,彰显百年品牌标签。这时候,陈李济北京路旧址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百年积淀,铭刻何处?既铭刻于泛黄的书卷,也铭刻在人们口耳相传。但更多的,铭刻在那名城古街的墙垣砖瓦之间。

陈李济的北京路老铺,不应止步于商业。期待有这么一天,游客逛完北京路广百、天河城之后,也能去陈李济的旗舰店捎上几份乌鸡白凤丸、陈皮做手信。

何处可看千年广州?如何才能“返寻味”?文心雕城,让我们一起寻策求解。

策划:姜玉龙 谭亦芳 曾妮

采写统筹:曾妮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张西陆

编辑:Nancy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