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松”治疗效果如何?专家称:离不开骨转换标志物检测

来源:金羊网 作者:余燕红 发表时间:2018-11-21 14:35

文/金羊网记者 余燕红

提及骨质疏松,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缺钙”。事实上,骨质疏松症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骨强度下降,骨折高风险增高的代谢性骨病。日前,记者在罗氏诊断骨健康管理媒体会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岳华教授介绍,其实“骨松”与缺乏运动、维生素D等多种营养素以及各种内分泌、代谢紊乱有关。虽然目前我国骨质疏松治疗水平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但依然存在着就诊率低、治疗率低、治疗依从性差等问题。

65岁以上过半女性患“骨松”

据统计,2006年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和骨量低下的患者约有6944万人,2020年预计将达到2亿多万人。最新的中国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40-49岁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2%,其中男性2.2%,女性4.3%;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9.2%,其中男性6.0%,女性32.1%;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32.0%,其中男性10.7%,女性51.6%。

我国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水平与各国差异不大,女性患病率水平显著高于欧美国家,与日韩等亚洲国家相近。此外,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高致死、致残率,调查显示,有20%的患者在发生髋部骨折一年内死亡,30%的患者永久致残。

这些是“骨松”高危人群

骨质疏松是一种“无声无息”的流行病,主要因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临床无症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风险随之增加,严重者可引发脊柱骨折、股骨颈骨折、胫骨骨折等在内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导致严重后果。

岳华教授介绍,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老年性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以及由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导致的骨质疏松,其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绝经女性、母系家族史(尤其髋部骨折家族史)人群,而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或咖啡、缺乏锻炼、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等人群也都应引起足够重视。

治疗效果好不好 检测骨转换标志物

岳华教授指出,对于高危人群的骨质疏松治疗,目前主要用骨吸收抑制剂或骨形成促进剂。怎么知道治疗效果如何呢?《2017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指出:骨转换标志物可以在药物治疗后1-6个月发生明显变化,通过测量其变化情况可以了解骨吸收抑制剂或骨形成促进剂的作用效果,有利于预测疗效,增加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有赖于患者良好的依从性。研究表明,有益增强依从性的因素是医生的鼓励和明确的疗效。”岳华教授说,“而骨转换标志物检测能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更早评估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助力提升患者依从性,从而提高疗效。因此,提高公众对骨转换标志物的了解,重视骨标志物检测,对于全方位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诊疗管理具有重要价值。”

预防“骨松”少不了维生素D

作为骨代谢标志物之一,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维生素D缺乏与骨质疏松、骨折、佝偻病和软骨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维生素D缺乏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慢病肾病、自身免疫疾病、常见肿瘤的患病风险。

然而,在我国维生素D缺乏的状况普遍存在。据统计,目前我国超过86%的人群存在维生素D水平缺乏(低于20 ng/ml)或不足(低于30 ng/ml)的问题,其中包括中老年人、孕妇、新生儿等多类群体。

“维生素D水平缺乏或不足一般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往往易被大众所忽视,导致许多患者未得到及时补充,从而增加各类疾病的风险。”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检测科主任范列英教授表示,“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而言,维生素D能助力骨质疏松药物发挥最佳疗效,并降低跌倒及骨折风险。”

范列英称,补充维生素D有几种途径,其中之一即通过食物获取,如从深海鱼类、蛋黄和动物肝脏之中获得;此外,维生素D的生成与紫外线照射有很大关系,人体内约90%的维生素D来自皮肤暴露于紫外线并在皮下转化,往往夏天多于冬天。要提醒的是,每天最好保持15-20分钟无防晒措施的“裸晒”,在阳光照射皮肤达到20分钟之后再涂抹防晒霜,在补充身体维生素D的同时,也不至于因为暴晒而患上皮肤癌等皮肤疾病。增强定期外出锻炼的意识、培养户外运动的爱好和习惯,也是补充维D有益之举。

此外,人体对维生素D的吸收存在个体差异性,盲目补充可能存在潜在风险。对此,《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临床应用共识(2018)》反复提及,在服用各类维生素D补充剂前后,建议进行血清维生素D水平检测,可指导调整维生素D剂量,以确保维生素D达到最优水平。

编辑:Nancy
数字报
“骨松”治疗效果如何?专家称:离不开骨转换标志物检测
金羊网  作者:余燕红  2018-11-21

文/金羊网记者 余燕红

提及骨质疏松,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缺钙”。事实上,骨质疏松症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骨强度下降,骨折高风险增高的代谢性骨病。日前,记者在罗氏诊断骨健康管理媒体会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岳华教授介绍,其实“骨松”与缺乏运动、维生素D等多种营养素以及各种内分泌、代谢紊乱有关。虽然目前我国骨质疏松治疗水平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但依然存在着就诊率低、治疗率低、治疗依从性差等问题。

65岁以上过半女性患“骨松”

据统计,2006年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和骨量低下的患者约有6944万人,2020年预计将达到2亿多万人。最新的中国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40-49岁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2%,其中男性2.2%,女性4.3%;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9.2%,其中男性6.0%,女性32.1%;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32.0%,其中男性10.7%,女性51.6%。

我国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水平与各国差异不大,女性患病率水平显著高于欧美国家,与日韩等亚洲国家相近。此外,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高致死、致残率,调查显示,有20%的患者在发生髋部骨折一年内死亡,30%的患者永久致残。

这些是“骨松”高危人群

骨质疏松是一种“无声无息”的流行病,主要因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临床无症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风险随之增加,严重者可引发脊柱骨折、股骨颈骨折、胫骨骨折等在内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导致严重后果。

岳华教授介绍,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老年性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以及由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导致的骨质疏松,其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绝经女性、母系家族史(尤其髋部骨折家族史)人群,而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或咖啡、缺乏锻炼、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等人群也都应引起足够重视。

治疗效果好不好 检测骨转换标志物

岳华教授指出,对于高危人群的骨质疏松治疗,目前主要用骨吸收抑制剂或骨形成促进剂。怎么知道治疗效果如何呢?《2017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指出:骨转换标志物可以在药物治疗后1-6个月发生明显变化,通过测量其变化情况可以了解骨吸收抑制剂或骨形成促进剂的作用效果,有利于预测疗效,增加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有赖于患者良好的依从性。研究表明,有益增强依从性的因素是医生的鼓励和明确的疗效。”岳华教授说,“而骨转换标志物检测能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更早评估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助力提升患者依从性,从而提高疗效。因此,提高公众对骨转换标志物的了解,重视骨标志物检测,对于全方位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诊疗管理具有重要价值。”

预防“骨松”少不了维生素D

作为骨代谢标志物之一,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维生素D缺乏与骨质疏松、骨折、佝偻病和软骨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维生素D缺乏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慢病肾病、自身免疫疾病、常见肿瘤的患病风险。

然而,在我国维生素D缺乏的状况普遍存在。据统计,目前我国超过86%的人群存在维生素D水平缺乏(低于20 ng/ml)或不足(低于30 ng/ml)的问题,其中包括中老年人、孕妇、新生儿等多类群体。

“维生素D水平缺乏或不足一般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往往易被大众所忽视,导致许多患者未得到及时补充,从而增加各类疾病的风险。”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检测科主任范列英教授表示,“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而言,维生素D能助力骨质疏松药物发挥最佳疗效,并降低跌倒及骨折风险。”

范列英称,补充维生素D有几种途径,其中之一即通过食物获取,如从深海鱼类、蛋黄和动物肝脏之中获得;此外,维生素D的生成与紫外线照射有很大关系,人体内约90%的维生素D来自皮肤暴露于紫外线并在皮下转化,往往夏天多于冬天。要提醒的是,每天最好保持15-20分钟无防晒措施的“裸晒”,在阳光照射皮肤达到20分钟之后再涂抹防晒霜,在补充身体维生素D的同时,也不至于因为暴晒而患上皮肤癌等皮肤疾病。增强定期外出锻炼的意识、培养户外运动的爱好和习惯,也是补充维D有益之举。

此外,人体对维生素D的吸收存在个体差异性,盲目补充可能存在潜在风险。对此,《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临床应用共识(2018)》反复提及,在服用各类维生素D补充剂前后,建议进行血清维生素D水平检测,可指导调整维生素D剂量,以确保维生素D达到最优水平。

编辑:Nancy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