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冠心病 70%的患者伴发焦虑症

来源:金羊网 作者:张华 伍晓丹 吴淑芬 发表时间:2018-11-27 15:06

文/金羊网记者 张华 通讯员 伍晓丹 吴淑芬

如今冠心病变得越来越多见,并且开始出现年轻化的趋势。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更重视躯体疾病的治疗,却忽略了因为这些疾病继发的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疾病。专家表示,对于冠心病,我们需要“身心同治”,这样治疗的效果更明显。

image001.jpg  

心脑血管患者常伴有精神心理障碍 图/视觉中国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常伴有抑郁焦虑

对于突如其来的心梗,很多患者会被吓到,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常常会担心、焦虑。所以,临床上发现,越来越多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同时合并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中医科主任梁东辉指出有调查显示,心血管疾病患者伴发抑郁、焦虑的比例比较高,分别是22.8%、70.9%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而中风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6%,轻度抑郁占80%。这些不良情绪有明显加重和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两类疾病相互影响,共同导致疾病的恶化。

被疾病吓出心理问题来

为什么得了冠心病和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会有如此高比例的精神情绪问题呢?梁东辉分析,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 心脑血管疾病继发精神障碍。梁东辉说,有心脏病或中风的患者经历了急救、手术的打击,加上患病后身体的不适应和对疾病的不了解,总是害怕不知道哪一天又要去看急诊,还会不会要手术,为自己还能活多久的问题而困扰,从而产生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

image002.jpg  

很多人很害怕手术,担心风险大 图/视觉中国

2、与医生沟通不畅所致。由于一些医生没有客观、中肯地评价病情,有意或无意地加重了患者的精神负担,或者因为沟通不畅,造成了患者不必要的误解,这也就是平时我们说的“吓出来的心病”、“被吓晕的”。

正是以上两种主要原因,造成目前心脑血管疾病与抑郁、焦虑障碍共病率越来越高。

身心同治,不能忽视心理问题

著名的心血管疾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曾提出“双心医学”的治疗模式,从明确疾病的全貌到关心患病的人开始,将“用药医人”的观念转化为“用心医人”,提出“心身同治”疗法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也就是说,在给患者躯体治疗的同时,还要重视患者的精神心理的治疗。

梁东辉指出,在珠江医院中医科常常会接诊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他们常常伴有心理疾病。在某高校退休的体育教练老刘,退休后身体一直不错,虽然有高血压,但是每天吃一片降压药,血压就能控制得很好。就在自己71岁生日那天,爬楼梯的时候突然出现了胸闷,感觉特别累,上气不接下气,于是到某医院就诊。门诊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可能得了冠心病。需要进一步做冠状动脉造影,看血管狭窄的情况,一听这话,老刘害怕了,赶紧住院。

image003.jpg  

情绪不佳,心梗频繁 图/视觉中国

一检查发现老刘的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很严重,连支架都做不了,只能做搭桥手术。这是个大手术,而且费用不低,老刘想这自己一把年纪,不想做大手术,回家吃药,能撑到哪天算哪天。出院后,老刘每天服用六七种药,可是症状改善不明显,胸部不但闷,还经常痛,就连去厕所、洗澡,走100米都感觉心绞痛发作,一开始吃救心丹有效,后来这个药的作用也不明显了。

后来老刘不得不又去医院住院,在珠江医院中医科接受治疗。入院的时候,老刘心绞痛发作频繁,几乎每天都要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缓解症状。而且情绪特别低落,很消极,认为自己心脏病严重,活不了几天了。

医生详细评估了老刘的病情,启动“冠心病身心同治疗法”,除了规范使用中西药物治疗外,还同步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包括合理膳食、情绪调节,放松训练,运动指导等。医务人员鼓励老刘树立信心,保持心情舒畅。经过大半个月的治疗,老刘的病情明显好转,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大大减少,程度减轻。大约半年后,老刘胸闷、胸痛的症状完全缓解,每天进行锻炼,慢走、打太极拳。一年后在珠江医院复查心脏血管照影,发现狭窄明显减轻。

image004.jpg  

对疾病了解越多,对未值得恐惧就有减少 图/视觉中国

梁东辉说,其实类似这样的案例在中医科非常多,心脑心血管疾病发生,每个人的反应不同,但患病后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和躯体上的痛苦大多数都是类似的,因此患者才会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情绪往往又不同程度地加重和促进了疾病的进展。

所以,在临床上要提倡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应“心身同治”,帮助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疾病的打击,加强患者自身护理和保健能力,树立心情,转换心情,一旦精神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绝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可稳定或者完全康复。

编辑:Na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