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讯 记者符畅 通讯员李雯报道:近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通过多学科团队协作,顺利为一名12岁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实施了经超声引导下心电图腔内定位上臂完全植入式给药装置植入术,这是国内近几年发展的静疗最新技术。
据悉,市妇儿中心于今年9月下旬引入该技术,成为广州市第二家开展儿童上臂完全植入式输液港的医院。
目前,该院一共为2位患儿实施该手术,另一位年仅2岁,属全国最小年龄实施“手臂港”的病例。
手术中,医护人员正在为患儿植入上臂输液港
化疗药物外渗易致感染,PICC成主要输液方式
据市妇儿中心血液肿瘤科主任张辉介绍,儿童白血病周期长,约为2年至2年半。在治疗前56周,患儿每周都需定期注射多种高浓度、高渗透压和高刺激的药物以及营养液。
“有些化疗药浓度太高,且具有腐蚀性,如果采用外周留置针注射进入体内,一旦药物外渗,很容易灼伤周边组织,导致血管炎、皮肤和软组织溃烂,感染等。” 张辉说。
另外,有的化疗药需要持续很长时间给药,比如持续两天甚至更长时间,这时,普通的输液通道几乎很难做到,也必须建立起可以长期留置的输液通道。
因此,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诞生,既解决了以上问题,同时也减轻了患儿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成为目前儿童肿瘤科使用得较多的输液方式。
患儿植入PICC后输液
记者了解到,PICC是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加上大静脉的血流速度很快,可以迅速冲稀化疗药物,防止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从而有效保护上肢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
PICC有一定局限,手臂港减轻患儿痛苦
不过,市妇儿中心血液肿瘤科护士长黄海英也指出,PICC有一定局限性:
首先, PICC管端外露,容易造成局部感染、皮肤过敏、导管异位、断裂等情况,如果导管出现异位、断裂,治疗过程中就必须更换,维护频次较密、成本较高;
其次,患儿的日常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泡澡和淋浴,以免弄湿导管敷料。并且,如果患儿年龄太小,容易自行将导管拔出,增加局部感染几率;
另外,导管有一截外露在手臂,夏天穿短袖会被看见,患儿尤其是青春期患儿容易产生自卑情绪,不利于心理健康。
因此,市妇儿中心于今年9月下旬引入了上臂完全植入式给药装置(俗称“手臂港”)技术,旨在帮助患儿减轻输液痛苦。
据该院乳腺外科医生梁震介绍,上臂输液港植入术是以手臂贵要静脉、肱静脉、头静脉等入路植入导管,港座完全埋入手臂皮下的输液港。
“打个比方,就像是在在手臂的皮肤下方埋一个‘插座’,插座一头是植入体内的一根输液管道,直接连接到中心静脉;另外一头则可以随时‘插’上直角针头,从外部将化疗药物输入体内。”梁震说。
他介绍,在植入手术中,市妇儿中心团队还采用了超声联合心电图腔内定位,准确定位了导管末端位置,降低导管术后调整的机率和减少X光拍摄次数。同时,原位放港,采取单切口,直接在穿刺口制作囊袋放港,无需建立皮下隧道,避免导管在隧道打折,降低了输液障碍的发生。
黄海英表示,跟PICC导管相比,手臂港留置时间长(理论可留置约20年)、每月仅需维护一次、安全便捷、美观、不影响洗澡社交,可沐浴游泳等,有助于改善患儿的自我形象,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手臂港导管埋于皮下,减少感染的机率。
“不过,并非所有患儿都适合采用手臂港。”黄海英海说,“一是患儿血管需有一定宽度,能被穿刺到;二是患儿皮脂厚度至少达5-6毫米,才能埋‘底座’。”此外,如果患儿痛觉敏感,害怕扎针,可能PICC会更适合。具体选择哪种方式还需医生进行专业评估。
【知多D】
费用:手臂港植入费用约为1.2-1.3万,取出费用约为3000-4000元。
日常护理:
1.避免做剧烈的置港侧胸部、肩部、手臂运动,如剧烈的球类活动、游泳、托举哑铃、引体向上、俯卧撑等,以防止注射座翻转、导管扭转、断裂等。
2.避免重力撞击、摩擦输液港部位,严禁抱小孩、拄拐杖。
3.避免在置港部位进行血压测量,避免提5公斤以上重物。
4.促进血液循环,置管侧手臂可以做握拳、伸展、抬高等柔和地运动,予握力器锻炼。
5.植入输液港患者不影响从事一般性日常工作活动,家务劳动,轻松运动 。
6.每4周维护一次,植入部位出现疼痛、发红、肿胀立即到医院就诊。
何时取出?
1. 输液港被怀疑受到污染;
2. 出现不能解决的并发症
3. 治疗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