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团队新发现:血小板有望用于血管疾病治疗

来源:金羊网 作者:符畅 易灵敏 周密 李雯 发表时间:2019-03-04 16:11

金羊网讯 记者符畅、通讯员易灵敏、周密、李雯报道:近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科研究所心血管实验室邓伟豪首席研究员携团队在美国《临床研究》杂志上,以论著形式发布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Platelet-derived miR-223 promotes a phenotypic switch in arterial injury repair》。这也是该院儿科研究所成立以来,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发表的10分以上SCI文章。

276449978407048911.jpg

邓伟豪博士 (图/符畅摄)

据悉,该研究首次揭开了血小板的新功能:除凝血功能以外,活化的血小板可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有负反馈调节作用,有助于维持血管稳态。这也意味着,今后在临床上,可利用血小板这一特性,进行血管疾病治疗。

新发现:血小板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

众所周知,血小板是人体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止血、凝血功能。“在血管损伤修复过程中,血小板会分泌增长因子,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殖,以填补损伤部位。”团队研究人员曾智博士介绍,而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胞不会过度增殖,而是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是为什么?人体内这一特殊保护机制引起了研究团队的关注。

历时两年多的研究,研究团队才终于首次揭开其中奥秘:原来,除凝血功能以外,活化后的血小板可“钻入”血管平滑肌细胞,通过分泌其miR-223靶向PDGFRβ,起到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促进其分化的作用。也就是说,活化的血小板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有负反馈调节作用,在生理条件下,能够对维持血管稳态起到关键作用。

新方向:预测糖尿病患者病并发血管疾病的风险

“有了这一新发现后,我们继续思考,在一些疾病中,血小板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生理过程?如果没有,那么是否会导致血管变得越来越狭窄,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甚至造成血管堵塞?”曾智博士说,于是,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发生血管疾病风险较高的糖尿病。

在研究“糖尿病病人为什么容易发生血管壁增厚导致血栓?”的课题中,研究团队发现,糖尿病患者血小板中miRNA-223呈低表达,量非常少,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血管损伤时,不足以发挥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血管新内膜不断生成。这一发现,为探究糖尿病患者病并发血管疾病的原因提供了新方向,也为该病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策略。

邓伟豪博士表示,今后通过抽取糖尿病患者的血液进行临床检查,查看血小板中的miRNA-223是否达标或存在异常,也许就能预示患者患血管疾病的风险,可提早采取预防措施。

未来:有望研发以血小板为载体的特异性靶向药物

曾智博士还指出,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今后有望研发以血小板为载体的特异性靶向药物,实现以血小板为导向,针对血管损伤与修复的新治疗方案。

邓伟豪博士介绍,血小板来源于人体内,具有一些特殊本领,如能够“钻入”另一个细胞,在细胞内发挥调控作用;且非常“聪明”,只会挑受损部位进行修复。“如果我们能够在血小板上‘包装’针对特定疾病的药物,通过血小板的转移把药物带到受损的细胞中去,就能更精准的治疗疾病。”他说。

不过,血小板是无核细胞,无法直接进行编辑,要如何将药物灌注到血小板上?研究团队希望进一步展开探索,而人工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成为突破口。

据了解,胚胎干细胞被称为“全能干细胞”,具有分化发育成人体所有器官组织的潜能。而iPS细胞,可以像胚胎干细胞一样,通过人工诱导,进一步分化成各种各样的身体细胞。曾智博士大胆设想,“可以从患者体内抽出一些普通细胞,通过人工诱导变成巨核细胞(正常骨髓中一种能生成血小板的成熟细胞),然后通过基因改造技术,将相关药物或蛋白注入细胞内,再将细胞回输到患者体内,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编辑:Nancy
数字报
广州团队新发现:血小板有望用于血管疾病治疗
金羊网  作者:符畅 易灵敏 周密 李雯  2019-03-04

金羊网讯 记者符畅、通讯员易灵敏、周密、李雯报道:近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科研究所心血管实验室邓伟豪首席研究员携团队在美国《临床研究》杂志上,以论著形式发布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Platelet-derived miR-223 promotes a phenotypic switch in arterial injury repair》。这也是该院儿科研究所成立以来,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发表的10分以上SCI文章。

276449978407048911.jpg

邓伟豪博士 (图/符畅摄)

据悉,该研究首次揭开了血小板的新功能:除凝血功能以外,活化的血小板可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有负反馈调节作用,有助于维持血管稳态。这也意味着,今后在临床上,可利用血小板这一特性,进行血管疾病治疗。

新发现:血小板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

众所周知,血小板是人体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止血、凝血功能。“在血管损伤修复过程中,血小板会分泌增长因子,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殖,以填补损伤部位。”团队研究人员曾智博士介绍,而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胞不会过度增殖,而是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是为什么?人体内这一特殊保护机制引起了研究团队的关注。

历时两年多的研究,研究团队才终于首次揭开其中奥秘:原来,除凝血功能以外,活化后的血小板可“钻入”血管平滑肌细胞,通过分泌其miR-223靶向PDGFRβ,起到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促进其分化的作用。也就是说,活化的血小板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有负反馈调节作用,在生理条件下,能够对维持血管稳态起到关键作用。

新方向:预测糖尿病患者病并发血管疾病的风险

“有了这一新发现后,我们继续思考,在一些疾病中,血小板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生理过程?如果没有,那么是否会导致血管变得越来越狭窄,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甚至造成血管堵塞?”曾智博士说,于是,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发生血管疾病风险较高的糖尿病。

在研究“糖尿病病人为什么容易发生血管壁增厚导致血栓?”的课题中,研究团队发现,糖尿病患者血小板中miRNA-223呈低表达,量非常少,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血管损伤时,不足以发挥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血管新内膜不断生成。这一发现,为探究糖尿病患者病并发血管疾病的原因提供了新方向,也为该病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策略。

邓伟豪博士表示,今后通过抽取糖尿病患者的血液进行临床检查,查看血小板中的miRNA-223是否达标或存在异常,也许就能预示患者患血管疾病的风险,可提早采取预防措施。

未来:有望研发以血小板为载体的特异性靶向药物

曾智博士还指出,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今后有望研发以血小板为载体的特异性靶向药物,实现以血小板为导向,针对血管损伤与修复的新治疗方案。

邓伟豪博士介绍,血小板来源于人体内,具有一些特殊本领,如能够“钻入”另一个细胞,在细胞内发挥调控作用;且非常“聪明”,只会挑受损部位进行修复。“如果我们能够在血小板上‘包装’针对特定疾病的药物,通过血小板的转移把药物带到受损的细胞中去,就能更精准的治疗疾病。”他说。

不过,血小板是无核细胞,无法直接进行编辑,要如何将药物灌注到血小板上?研究团队希望进一步展开探索,而人工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成为突破口。

据了解,胚胎干细胞被称为“全能干细胞”,具有分化发育成人体所有器官组织的潜能。而iPS细胞,可以像胚胎干细胞一样,通过人工诱导,进一步分化成各种各样的身体细胞。曾智博士大胆设想,“可以从患者体内抽出一些普通细胞,通过人工诱导变成巨核细胞(正常骨髓中一种能生成血小板的成熟细胞),然后通过基因改造技术,将相关药物或蛋白注入细胞内,再将细胞回输到患者体内,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编辑:Nancy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