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带量采购,吉利德来华两年刷出惊艳成绩单

来源:金羊网 作者:金广 发表时间:2019-03-06 22:32

在过去的2018年里,“4+7”带量采购正式按动了中国医药产业升级的“按钮”。对于在华的跨国药企来说,以销售专利过期原研药为主要盈利手段的时代即将终结。

而“4+7”带量采购对吉利德来讲,却是一个巨大的利好。2019年2月14日,吉利德科学全球副总裁及中国区总经理罗永庆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医保局推出4+7带量采购政策的目的很明确,希望用节省资金来支付创新药和真正具有巨大临床价值的药物。并且通过这项政策实现,首先,减轻患者的负担;第二,改善医药流通环境,规范行业行为;第三,对医药产业进行升级。从这三方面看,对吉利德都是利好。”

2016年才正式在上海设立中国区总部的吉利德,相比于其他大型跨国药企,来的虽然有些晚,但在中国取得的成绩确实非常出彩。在过去15个月里在中国获批了6个新药,都是创新药、专利药,所以,政策变化对吉利德这家创新型企业来说基本上没有影响。

不同于绝大多数拥有百年历史的药业巨头,吉利德创立于1987年,且在不到“而立之年”时就已跻身全球前十大药企俱乐部。2018年,全球药企创新指数(Pharmaceutical Innovation Index)吉利德排名第二;《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企业员工满意度评选中排名第一。

这家药企究竟有什么样独特的商业模式、企业文化和研发理念支持它突飞猛进,发展成为抗病毒领域的巨头呢?

药品准入成就吉利德突出成绩

吉利德是最晚进入中国的全球TOP10药企,但不到两年时间里,就创造了多个药品准入的行业纪录。2017年12月25日,浙江省大病保险特殊药品谈判结果公示,吉利德的新药索华迪®出现在名单之上,这距离它9月20日在华获批上市仅过去3个月的时间。

吉利德泛基因型的丙肝新药丙通沙®获批上市距索华迪®上市也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罗永庆在采访时说:“索华迪®和丙通沙®在中国上市后,已经有超过7000名患者获得了创新药物的治疗,吉利德的目标是在中国帮助消除丙肝。为此,我们非常积极地配合政府去满足更多患者的需求。”

据了解,从2017年年底开始,吉利德积极推动了索华迪®在浙江、天津、安徽等地进行市场准入的尝试,以不同的方式将该创新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覆盖了1亿参保人。

除了业内比较熟悉的PAP(患者援助)项目之外,吉利德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对未被诊断患者进行筛查,如何运用商业保险来覆盖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并始终坚持“产品为王、准入为先、品牌和服务并重”的商业模式。

罗永庆表示:“吉利德凭借优秀的产品线和强大的总部支持,将积极和政府及各界合作伙伴配合,为每一位丙肝患者找到解决方案。”

在中国市场上,吉利德并不仅仅在丙肝领域表现突出。在乙肝领域,韦立得®的上市让中国患者可以获得有良好耐受性和有效性的治疗方案;在HIV领域,全球领先的捷扶康®和达可挥®也已经在中国上市。

谈到吉利德在中国市场上的前景,罗永庆表示:“吉利德进入中国的时机非常好,药品审批改革带来的红利可以让吉利德把最好的创新药带到中国;国家级的医保谈判也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我们非常希望可以与政府、医生以及各界合作伙伴一起,在乙肝、HIV、丙肝领域,提高创新药物的可及性。吉利德非常期待可以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把创新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从而惠及更多患者。大家可以看到吉利德对于中国市场的诚意。”据悉,吉利德的药品在中国的价格远低于欧美市场,甚至周边国家和地区。“中国患者人数较多”,罗永庆表示:“通过以价换量的方式,我相信吉利德可以在中国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成功。”

硅谷文化成就吉利德“铁军”

吉利德在中国推广丙肝药物的成功来源于其优秀的商业团队,但很多人可能不相信这个团队实际上还不到50人,这正是吉利德在商业上的重大创新,而这样的创新与公司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

2016年进入中国至今,吉利德中国只有200多人,按照当前的招聘计划,到今年年底公司员工预计仍不超过400人。

不仅是中国,其全球11000名员工的团队规模,相较其他药企也属另类。吉利德中国的员工来自于不同的跨国公司,但在很短时间内,这些人才大部分都成功融入到了吉利德的文化之中。

在生物制药领域,吉利德更像是一家硅谷高科技公司:以核心科技和产品见长、专注对研发的投入、扁平架构、精干团队、动作迅速高效。全体员工在公开透明的氛围中秉持“患者为先、科学为本、互助关爱、结果导向”的理念开展工作。

罗永庆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吉利德,每个人都是发动机,而不是螺丝钉,每个人都要做吉利德中国的创始人。”

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因此,吉利德的面试在业内是公认的严格谨慎。

一线的医药代表需要经过八、九轮面试,包括集体面试,才能被录用。每一个被录取的医药代表,也都会在面试过程中见到罗永庆,跨国药企的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亲自面试一线员工,这在行业内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而这种招聘方式与谷歌这样的硅谷高科技公司非常类似。

在过去的一年,吉利德收到了2000多份简历,罗永庆面试了500多人,但最终录用的只有100多人,录取率仅为5%。录取率虽然低,但并不是有意刁难面试者,因为吉利德从来不想使用“人海战术”,较高的门槛是为了有助于招到最合适吉利德文化的人才。

罗永庆指出:“大家加入吉利德的目标是希望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因此,我们要求员工能够一专多能。以一线的医药代表为例,我希望他们可以成为吉利德的三个大使——文化大使、学习大使、合规大使,一专多能对我们最重要,也是我们对人才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对人的要求很高,相应地我们也会提供很有竞争力的待遇。”罗永庆透露:“吉利德中国的每一位一线代表都有股份,这在医药行业的跨国公司中是很少见的。这也是硅谷文化的体现,每一个人都是创始人,都享有公司的股权。”

目标治愈推动吉利德不断创新

1987年,吉利德诞生于美国旧金山湾区福斯特城的一个简易办公室里。

三位来自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领域的科学家在这里开启了一项新探索——为那些威胁生命的不治之症寻找治疗方案,目标直指治愈。在他们的带领下,吉利德这个“80后”颠覆了人类与艾滋病和丙肝、乙肝抗争的历史。

2018年4月10日,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发布了针对生物技术领域的调查报告,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研究结果:治愈患者似乎并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虽然“治愈”可为患者和社会带来巨大价值,但对于追求可持续商业利润为目标的基因药物开发商来说,这可能会带来不小的挑战。

因为治愈丙肝,吉利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收获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声誉,但是,从商业角度看,一旦患者大规模获得治愈,公司可以获得的商业回报会越来越小。

在商业上,对于追求治愈是否可以持续,高盛给出了建议:如果以治愈为目标,并且还要追求商业成功,公司必须避开罕见疾病,确保足够大的患者群体来获得足够的投资回报,或足够快地开发出“一次性治疗方法”以抵消先前资产减少带来的影响,以及将快速创新与投资组合扩张相结合。

2019年2月4日,吉利德公布了2018年财报,吉利德2018年营收221.27亿美元,同比下滑15.2%,业绩下滑的重要原因,是随着大量的患者获得治愈,丙肝产品的销售进入了下滑周期。

罗永庆在采访中也提到了这份报告,他说:“吉利德成立了31年,研发出28个产品,其中4个还位列制药史上最成功的十大新产品。吉利德自始至终坚持的梦想就是治愈,而不仅仅是对病情的控制。自成立之初选择了抗病毒领域,吉利德不断深耕,寻求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治疗方案,并通过并购、整合等方式沉淀在这个领域的专长,现在已成为占全球抗病毒市场份额31%的领先企业。”

随着越来越多的丙肝患者在欧美市场被治愈,丙肝业务的下降符合预期。尽快治愈更多丙肝患者也是吉利德所追求的目标。

目前,吉利德公司账面还有315亿美金的现金资产,可为将来的收购及合作提供强劲的资金保障。2017年8月底,吉利德出资119亿美元收购Kite Pharma进军CAR-T领域,把治愈肿瘤定为公司的新目标。

罗永庆认为:“细胞疗法有望在未来可以治愈肿瘤,这将是一个非常前沿、非常有前景的领域。吉利德通过并购、授权、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布局。目前,吉利德研发的通用型CAR-T细胞疗法平台已经进入IND阶段,同时其它几项针对实体瘤的细胞疗法正在推进之中。吉利德最新研发的口服PD-L1今年将进入临床试验,是用来治愈乙肝和治疗肿瘤非常重要的一环。”(文/金广)

编辑:Nancy
数字报
不惧带量采购,吉利德来华两年刷出惊艳成绩单
金羊网  作者:金广  2019-03-06

在过去的2018年里,“4+7”带量采购正式按动了中国医药产业升级的“按钮”。对于在华的跨国药企来说,以销售专利过期原研药为主要盈利手段的时代即将终结。

而“4+7”带量采购对吉利德来讲,却是一个巨大的利好。2019年2月14日,吉利德科学全球副总裁及中国区总经理罗永庆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医保局推出4+7带量采购政策的目的很明确,希望用节省资金来支付创新药和真正具有巨大临床价值的药物。并且通过这项政策实现,首先,减轻患者的负担;第二,改善医药流通环境,规范行业行为;第三,对医药产业进行升级。从这三方面看,对吉利德都是利好。”

2016年才正式在上海设立中国区总部的吉利德,相比于其他大型跨国药企,来的虽然有些晚,但在中国取得的成绩确实非常出彩。在过去15个月里在中国获批了6个新药,都是创新药、专利药,所以,政策变化对吉利德这家创新型企业来说基本上没有影响。

不同于绝大多数拥有百年历史的药业巨头,吉利德创立于1987年,且在不到“而立之年”时就已跻身全球前十大药企俱乐部。2018年,全球药企创新指数(Pharmaceutical Innovation Index)吉利德排名第二;《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企业员工满意度评选中排名第一。

这家药企究竟有什么样独特的商业模式、企业文化和研发理念支持它突飞猛进,发展成为抗病毒领域的巨头呢?

药品准入成就吉利德突出成绩

吉利德是最晚进入中国的全球TOP10药企,但不到两年时间里,就创造了多个药品准入的行业纪录。2017年12月25日,浙江省大病保险特殊药品谈判结果公示,吉利德的新药索华迪®出现在名单之上,这距离它9月20日在华获批上市仅过去3个月的时间。

吉利德泛基因型的丙肝新药丙通沙®获批上市距索华迪®上市也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罗永庆在采访时说:“索华迪®和丙通沙®在中国上市后,已经有超过7000名患者获得了创新药物的治疗,吉利德的目标是在中国帮助消除丙肝。为此,我们非常积极地配合政府去满足更多患者的需求。”

据了解,从2017年年底开始,吉利德积极推动了索华迪®在浙江、天津、安徽等地进行市场准入的尝试,以不同的方式将该创新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覆盖了1亿参保人。

除了业内比较熟悉的PAP(患者援助)项目之外,吉利德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对未被诊断患者进行筛查,如何运用商业保险来覆盖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并始终坚持“产品为王、准入为先、品牌和服务并重”的商业模式。

罗永庆表示:“吉利德凭借优秀的产品线和强大的总部支持,将积极和政府及各界合作伙伴配合,为每一位丙肝患者找到解决方案。”

在中国市场上,吉利德并不仅仅在丙肝领域表现突出。在乙肝领域,韦立得®的上市让中国患者可以获得有良好耐受性和有效性的治疗方案;在HIV领域,全球领先的捷扶康®和达可挥®也已经在中国上市。

谈到吉利德在中国市场上的前景,罗永庆表示:“吉利德进入中国的时机非常好,药品审批改革带来的红利可以让吉利德把最好的创新药带到中国;国家级的医保谈判也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我们非常希望可以与政府、医生以及各界合作伙伴一起,在乙肝、HIV、丙肝领域,提高创新药物的可及性。吉利德非常期待可以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把创新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从而惠及更多患者。大家可以看到吉利德对于中国市场的诚意。”据悉,吉利德的药品在中国的价格远低于欧美市场,甚至周边国家和地区。“中国患者人数较多”,罗永庆表示:“通过以价换量的方式,我相信吉利德可以在中国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成功。”

硅谷文化成就吉利德“铁军”

吉利德在中国推广丙肝药物的成功来源于其优秀的商业团队,但很多人可能不相信这个团队实际上还不到50人,这正是吉利德在商业上的重大创新,而这样的创新与公司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

2016年进入中国至今,吉利德中国只有200多人,按照当前的招聘计划,到今年年底公司员工预计仍不超过400人。

不仅是中国,其全球11000名员工的团队规模,相较其他药企也属另类。吉利德中国的员工来自于不同的跨国公司,但在很短时间内,这些人才大部分都成功融入到了吉利德的文化之中。

在生物制药领域,吉利德更像是一家硅谷高科技公司:以核心科技和产品见长、专注对研发的投入、扁平架构、精干团队、动作迅速高效。全体员工在公开透明的氛围中秉持“患者为先、科学为本、互助关爱、结果导向”的理念开展工作。

罗永庆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吉利德,每个人都是发动机,而不是螺丝钉,每个人都要做吉利德中国的创始人。”

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因此,吉利德的面试在业内是公认的严格谨慎。

一线的医药代表需要经过八、九轮面试,包括集体面试,才能被录用。每一个被录取的医药代表,也都会在面试过程中见到罗永庆,跨国药企的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亲自面试一线员工,这在行业内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而这种招聘方式与谷歌这样的硅谷高科技公司非常类似。

在过去的一年,吉利德收到了2000多份简历,罗永庆面试了500多人,但最终录用的只有100多人,录取率仅为5%。录取率虽然低,但并不是有意刁难面试者,因为吉利德从来不想使用“人海战术”,较高的门槛是为了有助于招到最合适吉利德文化的人才。

罗永庆指出:“大家加入吉利德的目标是希望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因此,我们要求员工能够一专多能。以一线的医药代表为例,我希望他们可以成为吉利德的三个大使——文化大使、学习大使、合规大使,一专多能对我们最重要,也是我们对人才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对人的要求很高,相应地我们也会提供很有竞争力的待遇。”罗永庆透露:“吉利德中国的每一位一线代表都有股份,这在医药行业的跨国公司中是很少见的。这也是硅谷文化的体现,每一个人都是创始人,都享有公司的股权。”

目标治愈推动吉利德不断创新

1987年,吉利德诞生于美国旧金山湾区福斯特城的一个简易办公室里。

三位来自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领域的科学家在这里开启了一项新探索——为那些威胁生命的不治之症寻找治疗方案,目标直指治愈。在他们的带领下,吉利德这个“80后”颠覆了人类与艾滋病和丙肝、乙肝抗争的历史。

2018年4月10日,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发布了针对生物技术领域的调查报告,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研究结果:治愈患者似乎并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虽然“治愈”可为患者和社会带来巨大价值,但对于追求可持续商业利润为目标的基因药物开发商来说,这可能会带来不小的挑战。

因为治愈丙肝,吉利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收获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声誉,但是,从商业角度看,一旦患者大规模获得治愈,公司可以获得的商业回报会越来越小。

在商业上,对于追求治愈是否可以持续,高盛给出了建议:如果以治愈为目标,并且还要追求商业成功,公司必须避开罕见疾病,确保足够大的患者群体来获得足够的投资回报,或足够快地开发出“一次性治疗方法”以抵消先前资产减少带来的影响,以及将快速创新与投资组合扩张相结合。

2019年2月4日,吉利德公布了2018年财报,吉利德2018年营收221.27亿美元,同比下滑15.2%,业绩下滑的重要原因,是随着大量的患者获得治愈,丙肝产品的销售进入了下滑周期。

罗永庆在采访中也提到了这份报告,他说:“吉利德成立了31年,研发出28个产品,其中4个还位列制药史上最成功的十大新产品。吉利德自始至终坚持的梦想就是治愈,而不仅仅是对病情的控制。自成立之初选择了抗病毒领域,吉利德不断深耕,寻求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治疗方案,并通过并购、整合等方式沉淀在这个领域的专长,现在已成为占全球抗病毒市场份额31%的领先企业。”

随着越来越多的丙肝患者在欧美市场被治愈,丙肝业务的下降符合预期。尽快治愈更多丙肝患者也是吉利德所追求的目标。

目前,吉利德公司账面还有315亿美金的现金资产,可为将来的收购及合作提供强劲的资金保障。2017年8月底,吉利德出资119亿美元收购Kite Pharma进军CAR-T领域,把治愈肿瘤定为公司的新目标。

罗永庆认为:“细胞疗法有望在未来可以治愈肿瘤,这将是一个非常前沿、非常有前景的领域。吉利德通过并购、授权、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布局。目前,吉利德研发的通用型CAR-T细胞疗法平台已经进入IND阶段,同时其它几项针对实体瘤的细胞疗法正在推进之中。吉利德最新研发的口服PD-L1今年将进入临床试验,是用来治愈乙肝和治疗肿瘤非常重要的一环。”(文/金广)

编辑:Nancy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