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时生活|秋分多凉燥,调神解秋悲

来源:金羊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21-09-22 18:38
金羊网  作者:  2021-09-22
防凉燥,重调摄精神
00:00
00:00
详情
收起
00:00
00:00

讲解专家:彭康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兼治未病中心学术带头人。教授(中药学)、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导师、岭南名医、羊城好医生。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调剂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慢性病管理分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药调配与监测分会副会长

图/宗宁

秋分于每年公历9月22-24日交节,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

秋分后,北半球逐渐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渐降,从而步入深秋。秋分的到来意味着秋天过半,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水始涸”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温燥变凉燥  少食辛热物

秋分之后,凉燥主气。中医学认为,秋季气候有偏热、偏凉的不同,在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时,感之者多病温燥;若是秋深初凉,西风肃杀之时,感之者多病凉燥。凉燥易致肺气不宣,出现咳嗽鼻塞,头痛恶寒,咽干口燥等症状,治疗宜轻宣外燥为主。

饮食起居方面宜适时加减衣服,以防感受外邪,保持空气流通和一定湿度,多补充水分,饮食清淡而富有营养,少食辛热油炸之物,可多食雪梨、甘蔗等水果。

悲从心中起  应调摄精神

俗话说“伤春悲秋”, 中医认为“天人相应”,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

这个时节更容易触发抑郁情绪,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深秋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

思为脾志,敏感多疑则过思,过思则伤脾,脾土不生金,母病及子,更易引起肺虚,加重忧郁情绪。

现代科学也认为,从秋分这一天起,由于北半球昼短夜长将越来越明显,气温渐渐下降,阳光不再充沛。而与阳光调节相关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分泌就会减少,使细胞兴奋性降低,人就会情绪低沉,更易导致心情抑郁。

因此,秋分时节注重调摄精神为养生之要务,健脾补肺,补土生金,脾肺充足,气血旺盛,改善心脑供血,神安定志。

推荐临床常用经验方:

1.甘麦大枣汤 (源自《金匮要略》)

炙甘草10g、小麦15g、大枣10枚。该方药食两用,可加入合欢花10g。水煎服。功效养心安神。

2.归脾汤(源自《济生方》)

生黄芪15g、党参10g、当归10g、茯神10g、生白术10g、龙眼肉10g、酸枣仁15g、炙远志10g、木香10g、炙甘草10g。水煎服。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或选用中成药:归脾丸。(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3.杏苏散(源自《温病条辨》)

(若感凉燥,恶寒无汗,头痛,咳嗽少痰或痰稀,鼻塞等,可选用。)

前胡10g、茯苓10g、苏叶10g、陈皮10g、桔梗10g、法半夏9g、枳壳10g、生姜3片、大枣3枚g、生甘草5g。水煎服。功效轻宣温润。(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羊城晚报岭南名医工作室出品)

编辑:刘欣宇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