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容急救资源,广东医护人员关键时候顶得上、靠得住

来源:金羊网 作者:张华 发表时间:2023-01-01 21:57
金羊网  作者:张华  2023-01-01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林清清 陈辉 薛仁政 刘欣宇
图/医院提供

“让我坐一会,实在是没力气了。”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天河院区产科赵莉娜主任出完一天门诊后,晚上又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完成了3台新冠阳性产妇剖宫产手术。一整天高强度的工作,使她累瘫在手术室门口,完全站不起来。

这就是广东医护人员最近的工作状态。自2022年12月中旬以来,广东迎来了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峰期,各大医院第一时间扩容急救资源,开通绿色通道,整合人员力量,优化就诊流程,保障群众就医需求。全体医护人员“轻症”不下火线,克服身体不适,昼夜奋战,默默坚守在生命健康防线,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以生命护佑生命,用责任诠释担当。

急诊工作量暴增10倍,医护人员咬牙坚守

面对这股病毒感染的高峰期,各大医院和医护人员承受着史无前例的挑战和压力。“工作强度是平日的两倍,夜班急诊工作量更是暴涨10倍以上!”省妇幼保健院医务科科长罗毅平告诉记者,医院的番禺院区产科最高峰时每天有220位新冠产妇分娩,发热门诊每天接诊1400人次。

同样,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北院区,最近发热门诊量达到1200人次。“我希望自己每天都像一只八爪鱼,动作快点再快点!”发热门诊护长黄招娣说,发热门诊实行闭环管理,每一位医务人员需身兼数职,帮助病人打印病历单、检查结果、分发药物、抽血输液、协助CT检查,要使出十八般武艺……

在这一波感染高峰中,广州市有超过一半医护人员被感染,在人员极度短缺的情况下,经常可以看到医生发着烧,吃片药、喝口水,继续“战斗”在救治病人第一线的情景。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的重症隔离病房,护士长梁艳东高热39.5℃,短暂休息两天后带着沙哑的声音立即返岗;护理组长叶远芳和徐丹丹连续三天每天工作接近15个小时,她们说:“再坚持几天,多坚持一会儿,尽量晚一点病倒!”

扩容急救资源,打通收治通道

为应对人满为患的就诊高峰,各大医院纷纷采取措施,想方设法将发热门诊和急诊紧急扩容。省妇幼保健院的发热门诊诊室成倍数增加,医院专门增设儿童发热留观病床;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立即改造场地,开辟移动板房,增加诊室及床位,并增配呼吸机、吸痰机、输液泵、监护仪等设备。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目前全院1000张床位使用率已超过100%,且新增床位全部为原有病房和室内空间改造,所有住院患者在室内病房救治。同时,各大医院打通了急诊与住院部的收治通道,特别是跨科收治,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医疗资源倾斜。

为了尽可能收治更多的患者,尤其是保证重症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调整了收治流程,“阶梯式”收治重症患者。中山三院质管科主任朱洁明具体介绍道:“第一层是急诊、发热门诊、重症监护室。第二层是呼吸内科、感染科,科内床位转化为重症监护病床。第三层是大内科、中医科、神经内科。第四层是战备科室:康复科、精神心理科、大外科等。根据患者病情,各科室优先从第一层、第二层开始收治重症患者,患者病情转好后转到第三层、第四层病区,实现病床的高效流转。”

退热药物的储备成为各家医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保证所有来就诊的病人能及时用上药,省妇幼保健院药学部方瑞主任、张琳副主任带头在医院通宵值守,在岗药师主动延长工作时间,缓解部门人手不足的压力。为了保证药品供应充足,药学部供应组想尽办法,加班加点积极寻找货源,按照紧急临时采购流程,向不同的供应商发起采购,尽最大可能地扩大药品储备量。四个院区先后引进12个不同品规的退烧药、5个感冒药作为常备药品的替换和补充,“去年12月,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各个剂型的采购供应量分别达到11月的6倍和22倍,缓解了用药难的问题。”方瑞主任说。

成立重症突击队,确保病人得到及时救治

为解决救治重症患者人手不足的问题,各大医院对医护人员进行了紧急培训,一批关键时刻顶得上、靠得住、能作为的“急诊兵”和“重症兵”上岗了。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成立重症突击队,从各个科室抽调了100名医护人员,由重症医学科何志捷主任进行重症多发疾病处置规范培训。急诊科宋凤卿教授在科室住了一个多月,老兵带新兵,每日为病人查体、床边B超、深静脉置管、气管插管、心肺复苏,亲力亲为。该院副院长姚和瑞教授介绍,医院启动了三个新的ICU病区,调配了100名优势力量,重症救治能力进一步提升。

目前发热门诊就诊高峰已过,接下来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会逐步增加,重症、急危重症患者就诊人数将会维持在高位阶段。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医务科科长、急诊科副主任余涛表示,对于重症病人的治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呼吸支持治疗,包括高流量吸氧、无创通气和有创通气等,因为病人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缺氧。

为了应对接下来就诊高峰,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及时得到救治,各家医院快速反应。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立“合并COVID感染重症患者多学科抢救专家组”,调派人手增援ICU、急诊、透析等科室,上下齐心“防重症,防病亡”。医院综合ICU床位数由31张增至81张,超过国家重症床位占比4%的要求。全院护士增援到ICU、急诊、透析等科室工作,组织开展呼吸机使用培训,确保危重症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成立了26个老年新冠感染者救治小组,实行 “一科一救治组”的工作机制。急诊医学部主任、急诊科主任唐柚青带领急诊科全体人员24小时应急值守,确保做到对每位急危重症患者应收尽收。医院田军章党委书记说:“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尽全力把急危重症患者接过来,让他们得到有效救治应,这是我们每一位医护人员应该守住医疗救治和生命保障的底线。”


编辑:秦小杰

备案号:2024162512号-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广东羊城晚报数字媒体有限公司

© 2001 Guangdong Yangcheng Evening News Digital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