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例在体器官隔离保护治疗在广州完成

来源:金羊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23-01-10 14:43
金羊网  作者:  2023-01-10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图/受访者提供

近日,一位肾移植术后患者长出了8.1cmX13.6cm的巨大腹主动脉瘤,情况危急,需立即手术治疗。然而,要切除腹主动脉瘤,医生必须阻断双侧髂总动脉血供,但这将影响患者移植肾的血供,从而增加移植肾失功(失去功能)的风险。此时,一道难题摆在了医生面前……

为破解这一难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团队联合肾移植专科团队,在切除巨大腹主动脉瘤、置换人工血管的同时,利用常温机械灌注让移植肾不中断血流,避免了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术后,彩超检查及肾功能检查均显示患者移植肾功能正常,目前,患者已顺利康复,转危为安。这也是世界首例临床成功实施的在体器官隔离保护治疗。

肾移植患者长出巨大腹主动脉瘤,随时有大出血风险

陈女士今年44岁,3年前曾因尿毒症于中山一院器官移植科成功实施了肾移植术,移植肾放在患者的左侧髂窝中。近3年来,移植肾的功能良好,陈女士也回归了正常的生活,再也不用每周多次往返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然而最近陈女士发现腹部出现了搏动性的包块,且近几个月来包块越来越大、搏动越来越明显,于是,陈女士再次来到中山一院求医。血管外科主任常光其教授和王冕副教授对陈女士进行了详细的诊治,经过增强CT检查,医生发现患者腹部有一个巨大的动脉瘤,瘤体最宽处直径已达8.1cm,累及周围组织长度达13.6cm。

常光其教授表示,陈女士的瘤体巨大、扩张速度快,而且瘤体的前壁已经不完整,随时可能出现瘤体破裂大出血导致患者死亡,必须尽快进行手术治疗。

由于动脉瘤巨大,导致近端瘤颈扭曲严重,因此,医生判断患者不适合进行介入治疗,只能开腹切除腹主动脉瘤并使用人工血管重建腹主动脉。

然而,在切除腹主动脉瘤、人工血管重建的过程中,需要阻断腹主动脉和双侧髂动脉的血流。这意味着远端的器官及组织将面临约1-2小时的热缺血时间。

尽管人体双侧下肢可以耐受2小时的热缺血时间,但位于该患者左侧髂窝的移植肾却无法耐受如此长时间的热缺血与再灌注损伤打击。若缺血时间过长,将极大地增加移植肾失功的风险。因此,如何在这段缺血时间中保护移植肾成为了此次手术的一大难题。

常温机械灌注让移植肾不中断血流

于是,血管外科、肾移植专科的专家们对手术方案进行了多次讨论。肾移植专科邱江教授团队提出了通过常温机械灌注实现移植肾隔离保护的手术方案。该方案可保证在手术过程中移植肾得到持续的供血,从而使移植肾功能不受到缺血损害。

在做好充足的准备后,手术按计划进行。医生打开腹腔后,发现瘤体巨大,原本位于左侧的腹主动脉扭曲到了患者的右侧,常规的左侧入路无法暴露动脉瘤的近端。血管外科王冕副教授和吴伟滨主治医生作了Kocher切口,改从右侧入路,将十二指肠和胰腺整体向左侧翻起,才显露出“炸弹”的真面目。

控制好动脉瘤的“脖子”之后,医生们再分离远端的髂动脉。王冕副教授表示,要想在阻断腹主动脉时保证肾动脉的供血,就必须事先将左侧的髂动静脉完整地分离出来。然而,移植肾附近的左侧髂窝粘连异常严重,髂动静脉和移植肾全都包绕在其中,在分离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难以挽救的大出血。

王冕副教授和邱江教授经过精细的操作,终于将髂动静脉完整地分离出来,为成功置入无缺血灌注系统创造了必要条件。一切准备就绪后,常光其教授阻断了腹主动脉和髂动脉,邱江教授迅速放置好了肾灌注导管并启动常温机械灌注,移植肾通过“在体常温机械灌注”供血。

此时,血管外科团队以最快的速度将人工血管吻合至腹主动脉和髂动脉。开放左髂总动脉时,肾移植团队停止常温机械灌注,完成移植肾血供的转换,使移植肾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均获得了常温血供。最终,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

此前,中山一院专家团队通过常温机械灌注技术先后实施了世界首例无缺血肾移植及后半程无缺血肾移植手术,其核心正是“如何持续维持肾脏的血供”,避免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而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的灌注过程是“在体原位灌注”,而既往的手术中,肾脏则是“离体灌注”。手术主要难点在于对维持移植肾血供的髂外动脉以及移植肾静脉回流的髂外静脉血管的分离、阻断以及灌注插管。

在整个灌注的过程中,灌注参数指标正常,移植肾可正常产生尿液,且尿液生化检查结果提示灌注过程中移植肾功能正常。术后的彩超检查结果及肾功能检查也表明患者移植肾功能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意味着手术过程中移植肾没有受到损伤。同时,术后CTA显示腹主动脉瘤完整切除,人工血管血流通畅,移植肾动脉供血良好。

据了解,这是世界首例临床实施的在体器官隔离保护治疗,也是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何晓顺教授提出的器官医学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又一次突破。


编辑:陈辉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