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全球顶尖癌症临床试验改变了70岁阿伯的生命轨迹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图/视觉中国
“看到了医院的招募信息,我想来参加这项临床试验。”2019年11月,70岁的刘先生来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找到了主任医师习勉,“虽然我有高血压,但控制得还可以,你看这招募条件每一项我都符合,而且保证绝对会按照医院的要求来进行治疗和后期的随访。”
“70岁属于交界年龄,对治疗风险没有确切的把握。”习勉心里直打鼓,但是看着阿伯无比真诚的脸和迫切希望得到新技术治疗的心愿,最终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身患局部晚期食管癌的刘先生完完全全按照医嘱接受治疗,甚至比医生要求的更积极地来复诊。“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目前一直无瘤生存,我们希望他活得久、活得好,走得更远。”
一则临床招募信息引起了阿伯的关注
目前食管癌治疗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尤其对于不能手术的局部晚期患者而言,三年总生存率为30%-40%。这部分患者约有50%因为局部复发或残留导致治疗失败,还有超过30%-40%的患者会发生远处转移,治疗挑战非常大。
对于不能手术的食管癌患者,该如何治疗?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主任医师胡永红介绍,实施同期放化疗方案,中肿将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由单纯放疗的不到5%提高到了接近手术的疗效。
但尽管如此,疗效仍然让医生们感到不满意。如何更好地治疗这部分病人是专家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而刘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局部晚期的食管癌患者。他在得知医院正在进行一项全球领先的临床试验,便赶到医院申请入组。“当时他年龄有70岁,还有高血压等基础病,我担心这个临床试验的治疗方案对他风险过大,一度想要劝阻其入组,但是他那种对生命的渴望打动了我。”习勉说。
据了解,在2019年5月份,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孟忠、胡永红、习勉、祝喻甲团队启动了一项临床研究(EC-CRT-001),使用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根治性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食管鳞癌的II期、前瞻性、单臂临床研究,以探讨PD-1抗体联合放化疗在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的疗效、安全性以及潜在的预后生物标记物。
42岁患者1年总生存率为78.4%
“在治疗到一半时,正好赶上了新冠疫情,刘先生2020年过年期间都是在医院里度过的。但治疗过程整体比较顺利,治疗结束之后也没有发生很严重的毒副反应,随访过程他也非常用心,几乎我每次出门诊他都过来跟我报告他有没有不舒服的情况。现在已经三年半了,他没有任何复发的征象。”习勉说。
“半年复查一次就可以了,等到满五年,一年复查一次就可以了。”每次见到刘先生,习勉都笑着对他说,但是他仍然每三个月来一次。刘先生对疗效非常满意,“我希望隔一段时间就能见到你一次,谈谈我的情况。今年我都73岁了,复查一下可以发现其他一些慢性病或转移等情况。”从他的话中可以得知,此次临床试验的治疗完全改变了他的生命轨迹。
刘先生是这次全球领先临床试验的获益者。据记者了解,该研究于2019年1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共入组42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同步的胸部放疗(50.4 Gy/28次)、化疗(紫杉醇50mg/m2联合顺铂25mg/m2,每周重复,共5个疗程)以及特瑞普利单抗(240mg静滴,每3周重复,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最长用药时间为1年)。40例患者顺利完成放化疗。放化疗后3个月,根据PET-CT和内镜进行疗效评估,26例(62%)患者达到临床完全缓解,9例(21%)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中位随访14.9个月后,1年总生存率为78.4%,尚未观察到中位总生存时间。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教授刘孟忠向记者介绍,由于该研究首次证实PD-1抗体(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根治性放化疗在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免疫治疗在局部晚期食管癌的应用提供了最新的有力证据,有望改变临床实践,为这类患者提供治疗的新选择。该研究于英国当地时间2023年3月27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尖肿瘤学期刊《柳叶刀·肿瘤学》。
从肺癌治疗的启示中找到食管癌的突破
近年来,由于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让肺癌的五年生存率不断提高。这也给食管癌专家们提供了很好的突破思路。“食管癌的治疗是可以部分借鉴肺癌的治疗经验,因为它们的并发症、治疗模式有相似之处。但是肺癌的PACIFIC研究在放疗同期时没有加免疫治疗,而我们这个研究是在食管癌放疗阶段同期加入了免疫治疗。可以说,我们这个试验把免疫治疗再往前推了一步,当时也是比较忐忑,担心治疗产生的副作用患者是否耐受。但是无论怎么样,试验完成后我们觉得比较放心,一方面是副作用可控,另一方面是疗效能够基本达到预期。”胡永红说。
任何临床试验都不会是100%成功,也会冒着巨大风险,“其实,在最开始时我们也很担心免疫治疗的加入会不会增加患者的心肺毒性。在前面几例入组之后,我们还刻意拖慢了入组的速度,仔细观察这批患者治疗相关的毒副反应,确认安全性可以接受,后续才相对比较放心地继续入组,直到顺利完成了这个研究。”习勉向记者透露。
胡永红表示,“既然这个研究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提示,也让我们更加大胆地在食管癌治疗上做一些尝试。”
检测生物标记物为精准治疗寻找依据
在本次临床试验中,放化疗结束之后有62%的患者肿瘤完全消退了,但同时这个数据也意味着接近40%的患者肿瘤没有达到完全消退,这部分患者其实从免疫联合放化疗的治疗模式中的获益相对有限。
习勉表示,希望后续的治疗能往精准化方向进行,所以需要鉴别哪部分患者真正能够从治疗模式中获益。“不能获益的患者,我们需要为他们探索其他更好的治疗方式。因为这些毕竟都是初治的患者,我们追求的是根治,而不只是简单地延长2-3个月的总生存期。”
刘孟忠教授指出,任何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都只是适合一部分病人,所以治疗需要精准化,在临床试验中,我们做了基因标记物的测序就是为这些治疗寻找更为精准、更为有效重要的依据,这也是我们这个研究得到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