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30年,广东医生为西藏医疗带来了什么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林清清 发表时间:2024-04-30 14:22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林清清  2024-04-30
“输血”与“造血”并重、“支援”与“合作”结合

“十年前我与援藏队员来到西藏,所见的是当地医生急切地希望援藏医生来‘干活’,因为有太多病患迫切需要先进的医疗技术;而十年后的这次探访,我看到当地医生的脸上有了一种自信。”一位资深卫健人对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感叹。

“我现在能独立做造影、放支架!”“我一次义诊独立筛查出了2位先心儿童,现在他们都手术成功了!”采访中不断听到当地医生这么说,无论是林芝市人民医院介入室里熟练操作仪器的次仁罗布,还是在索松村广东抵边远程卫生站做着兼职村医的次仁拉珍,他们的脸上都有着这样平静而自信的笑容。“我以前从没想到过自己能为村里人做这些事。”

从“输血”到“造血”,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真实地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轨迹。包括援藏的广东医生、当地医生以及当地人民。

援藏30年,广东医生为林芝人民和西藏医疗带去了什么?当地的医疗卫生服务有何格局性改变?怎样做到“输血”与“造血”并重、“支援”与“合作”结合?4月9日-13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随广东医疗援藏采访团,到一线实地采访,探寻答案。

“输血”:
“大病不出市”,新技术落地开花护佑生命

4月11日,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卓木村的一个小山坡上,42岁的仁增曲珍在自家房子里忙来忙去,谁也看不出脸色红润的她刚手术完1个月。烧水、洗衣、喂猪,这样平凡日常的小事,对于一个月前的她来说也是奢望。

2023年12月被家人送到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时,仁增曲珍情况十分危急。先天巨结肠并扭转和肠梗阻,让她腹痛得生不如死。“如果去拉萨,路途颠簸,时间也耽误不起。当时以为自己这次不行了!”仁增曲珍说。没想到被家人送到县医院后,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院长、中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雒洪志当即主刀为她进行了结肠扭转复位和结肠部分切除等系列急诊手术,病情立刻缓解。术后调理3个月后,今年3月又再进行了结肠造口关闭的微创手术。经过两次手术,现在仁增曲珍生活行动已经如常人一般。

一看到为她主刀的雒洪志来访,惊喜的仁增曲珍立刻握着雒洪志的手,全程紧紧不放,一边赶紧交代家人,为雒洪志准备了一条黄色哈达——在西藏黄色哈达一般是敬献给生命中最尊贵的人。“不舍得你走呀!广东医生就像是我爸爸妈妈一样的家人。”仁增曲珍拉着雒洪志的手说。“放心!我们的援藏医生还会一茬接一茬地来!”雒洪志说。

像仁增曲珍这样在家门口就有“医”靠的故事,援藏30年来,在广东援藏的大小医院里不断上演着。

不慎切断食指的川藏铁路波密段修路工人,在断指12小时后在巴宜区人民医院成功再植;67岁的土旦巴桑,因为高原常见的骨关节病不能行走,在林芝市人民医院进行了膝关节翻修手术,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行走;米林市人民医院的一次下乡大型义诊,就为67名患者做了白内障手术;面对高原高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林芝市人民医院不仅将40余项广东的最新技术带到林芝,率先成功开展了首台出血性右侧椎动脉V4段夹层动脉瘤介入栓塞术、首台年龄最小(4岁)儿童全脑血管造影术等多例林芝市首例新技术,在全西藏自治区地市级医院中率先创建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林芝市高原心血管疾病研究所也将于今年内投入使用。

广东援藏医疗工作组组长,林芝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黄昊健表示,援藏30年来,广东以“林芝所有、林芝所需、广东所能”的原则,从理念、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统筹推进医疗援藏,先后组织30多家三甲医院,选派1300余名医务人员和卫生管理人员,全方位、多层次帮扶林芝市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推动一系列新技术、新项目落地开花,一系列医疗创新、医改探索次第开展,“小病不出镇、中病不出县、大病不出市”的医疗格局初步形成。

“造血”:
培养当地医生,搭建远程医疗平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林芝市人民医院内一科走廊上,一面锦旗格外醒目。“我们挂出这幅而没挂其他的,是因为上面有一个名字:次仁罗布。”林芝市人民医院院长、广东省医疗援藏队队长吴粤说。

“我现在能独立做冠脉造影、放心脏支架。”在介入室熟练示范着操作仪器的当地医生次仁罗布对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说,“让我至今难忘的,是我参与了成功救治急性心梗的援藏队员!我可以用这么先进技术救治身边的亲人朋友,这在以前我真的不敢想。像我这样到广东省人民医院深造回来,能植入起搏器、完成消融术的,还有6位同事。”

远程医疗平台架起了连接广东与林芝的“高速通道”,也带来了短时间内迅速解决当地医疗需求的务实方案。“目前我们已经建成了B超、心电、脑电、影像和会诊5个远程医疗平台。”米林市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珠海市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副主任杨建豪介绍,“由本地医护操作远程脑电,珠海后方研判出报告,珠海方还能实时指导特殊检查角度,我们也在同步培养当地医护的独立操作能力,争取达到疑难杂症才通过远程会诊,日常筛查可以就地解决。”

“我是到珠海进修才第一次见到心脏彩超,现在我可以做心脏彩超、颈动脉彩超等等,基本没问题!”已在米林市人民医院工作4年的巴玛德吉告诉记者,“我们高原对心脏超声技术需求很大。有一次下乡做先心病筛查,我亲手从300多人中筛出了两例先心病患者,都是15岁左右的小姑娘,如果不及早发现,有可能危及生命。现在她们已经手术成功,跟常人一样了!”

科技无远弗届,医疗可远程抵边。在派镇索松村兼职村医的次仁拉珍,小时候摔跤骨折,去拉萨的医院单程就要开车一天。现在她在村里的广东远程抵边医疗点,操作远程诊疗系统就可以为村民做健康服务,应对突发情况,解决基本慢病管理,监测用药情况。“每年还会培训两三次,家里的活也不耽误。”

像次仁拉珍使用的远程诊疗系统,在林芝已全部覆盖55个乡镇卫生院和142个边境村卫生室的广东远程抵边医疗站。林芝市人民医院也已成功申报国家工信部、卫健委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建设林芝市“5G+高原应急救治体系”。援藏30年来,广东累计为林芝培养市、县两级高级职称学科带头人24名,2015年以来累计培养高级职称人员26名,2023年有116名师傅结对148名本地学徒,新增能独立开展手术的学员有87人,开展手术近2000台次。

通过培养当地医生,搭建远程诊疗平台,广东人发挥着实干与务实的特质,让输血与造血并重,硬件与软件共建,让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推动林芝的卫生健康工作格局迎来新面貌。

双向奔赴:
资源对接文化交融,带来双赢新生机

从支援走向合作,才是长线双赢。援藏30年,实干的广东不断促进优质资源对接,推动文化交融见行见效。

同为传统医学,中医与藏医的交流,让人真切感受到文化交融带来的力量。林芝市藏医院院长、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袁锋,不仅针对当地多发病、疑难杂病积极开展临床新技术,发挥针刀医学优势,形成重度面瘫、颈源性眩晕、强直性脊柱炎等特定病种的中医藏医融合方案。他建立中医藏医交流中心,促成广东省名中医“符文彬教授名中医工作室”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传统天灸疗法林芝市藏医院传承基地”在林芝揭牌,还带着当地结对徒弟红花,系统整理藏医药临床实践,并将藏药“头浴”带到2023年度广东省中医院“杏林寻宝”大会。据悉通过专家认证优化后,将在今年引进到广东造福不同地区百姓。

2016年,广东省人民医院急诊科李欣教授作为广东省医疗援藏队队长前往林芝市人民医院任职院长,不仅带领林芝市人民医院成功“创三甲”,他还注意到高原人群特有的疾病谱:高原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平原人群。通过后续实验表明,高原暴露通过改变肠道菌群,改善了人体的血糖调控稳态。其中可能蕴藏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常见疾病的新型预防和治疗途径。

“这是一种新型的援藏方式。”李欣表示,“援藏不仅仅是‘平原人’对西藏地区的支援,也可以是西藏地区对广大平原人群的反哺,这是一个人类卫生事业共同进步发展的过程。”

在林芝各市县镇村的采访过程中,林芝市卫生健康委主任王洪举对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感慨:“广东医生不仅带来了新技术、新项目,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现代医院管理的制度和理念。让我们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了一个全新认识。”

以林芝市人民医院为例,从创三甲到强三甲,在2024年1月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全国一把尺”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中,林芝市人民医院名列西藏地市级医院第一,排名大幅跃升136名。该院院长吴粤向记者介绍,目前林芝市人民医院已建成骨外科、妇产科、ICU等14个市级重点专科,有条不紊推动创建5个自治区级重点专科、立项1个国家级重点专科。

“广东人说干就干,而且一干就要干好。”王洪举说,“坚韧、开拓、爱心,就是广东援藏医生给我的印象。”

【对话】王洪举:广东援藏医生为林芝带来了格局性变化

羊城晚报:援藏30年,您觉得广东援藏医生为林芝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什么?

王洪举(林芝市卫生健康委主任):我认为带来了四个格局性变化:一是从单点帮扶转向整体提升;二是从医疗援藏转向健康援藏;三是从现场帮扶转向现场与远程结合;四是从技术援藏转向技术与管理并重。

广东医疗援藏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仅仅技术是无助于医疗机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我们希望借鉴发扬广东省医疗管理经验,全面引入现代医院管理理念,推动林芝地区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提升自身造血的内生动力,稳定持续地提升我们的医疗卫生系统服务水平。

【记者手记】敬畏生命的最好方式

曾进藏几次,也曾参加过几次高海拔越野赛,但每一次都仍小心谨慎应对高反,因为无论第几次进藏,都可能因一时状态不佳就头痛呕吐,高反难耐。因此也更明白援藏医疗队的重任——要克服大自然对人体的考验,保障广东各界援藏队员的安全健康,要最高效率地针对西藏人民的高原疾病谱进行救治和科研,还要为藏地人民“治未病”未雨绸缪,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医疗框架。

所以,当听到中山市人民医院的雒洪志医生在飞机落地当天下午就边吸氧边做急诊手术的事迹,你会理解何为一名医生的使命感;当听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向贤宏医生说:“我是从湖北恩施大山里走出来的土家族医学生,将自己所学援藏,是我对祖国的回报。”你会理解为何不止一位援藏队员在任务周期结束后,又再三申请延期;或是像珠海市人民医院麻醉科陈永军医生,申请了三次重返未能成行,于是在结束援藏任务2年多后,自费往返两地,带徒弟做科研;或是像广东省中医院的袁锋医生,系统整理藏医临床实践,带着弟子改革藏药头浴,致力于引进到广东造福不同地区百姓……人类得以生存,是因为对生命的敬畏。人类得以发展,是有了文化交融。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采访中遇到一位广东援藏医生,网名就叫“缺氧不缺精神”,其实这应该也是所有广东援藏医生长在心里的共同名字。

文|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粤卫信

编辑:甘卓然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