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坚守临床七十载! 九旬专家表示:兴趣和热爱让我从未想过退休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薛仁政、朱嘉乐 发表时间:2024-05-01 14:14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薛仁政、朱嘉乐  2024-05-01

五一,是劳动者的节日。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有这么一位鲐背之年的劳动者,坚守临床七十年,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做出了突出贡献,惠及无数患者。

作为享誉学界的“老专家”,她仍然放不下临床,每周都要参与查房,与科室的年轻骨干讨论病情和治疗方案,以九旬高龄为患者博得一线生机。

“我从来没有想过退休。”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刘伊丽说道:“我喜欢心血管内科,我喜欢临床。”

投笔从戎,成为国内超声造影的“先驱者”

刘伊丽生于1933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她仍然坚持学习,读完了高中。

1950年,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朝鲜战争的阴云又笼罩在我国东北边境,“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口号如燎原之火般熊熊蔓延到每一个热血青年的心中。时年18岁的刘伊丽毅然决定投笔从戎,加入到这场保家卫国的战斗中。

尽管她顺利通过了体检,成为了一名志愿军战士,但她正准备上前线时,战争结束了。此时新中国更需要一批专业的医务人员,刘伊丽便被分配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学医,成为了一名医学生,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选科室的时候,我选择了心血管内科。”刘伊丽说道:“我就是觉得这个科室在内科中非常有趣,是我喜欢的方向,我也愿意为之钻研。”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刘伊丽在心血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在1984年,成为了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的“掌门人”。

为了学习世界先进医学技术、提高科室诊疗水平,时年51岁的刘伊丽开始学习外语,成为了英语学习班中年龄最大的“大学生”。

“英语考试通过后,经过一段波折,我带着100美元就前往了异国他乡。”刘伊丽介绍,在国外的学习和科研中,她了解到了目前业界亚专科的发展情况,立志要回国加强心血管专业建设。

在研究中,刘伊丽了解到超声造影可以大大改善检查效果,而国内却没有超声造影剂时,她便一头扎进了超声造影剂研发的世界中。从如何制作造影剂泡泡开始,刘伊丽一点点做基础研究,频繁地来往于国内外各大学术会议当中。每次她去国外开会都带着问题守在有关专家的台下或壁报旁,专家一讲完课就迎上去探讨有关问题。

她先后带领47位研究生,在实验室里造出了合适的微泡,并以此开展了大量动物实验。渐渐地,全国的同道都知道南方医院的刘伊丽教授造出了中国人自己的超声造影剂。

2006年,造影剂成功拿到国家一类新药证书,意味着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2019年,团队研发的二代造影剂经过20多年的艰苦历程终于获国家批准生产上市,打破了以往国外垄断的情况。

“目前世界共有四款造影剂,美国两款、欧洲一款,我们一款。”刘伊丽介绍道,她带领团队研发的造影剂是全球唯一采用冻干技术生产的蛋白微球超声造影剂,效果比同类进口产品更突出。“这是我参加医疗、科研工作以来最自豪的成就。”

坚守临床70年,她认为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责任

“我喜欢临床,我一辈子揪着临床不放。”在临床医学这条路上,刘伊丽一走就是70多年,即使后来脱下了军装,她依然初心不改。

90岁高龄的她经常泡在科室,只要医院有急危重症病人,哪怕是凌晨,她都没有二话,随叫随到。作为科室最年长和最有临床经验的专家,她至今仍坚持每周查房,与科室的年轻骨干讨论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案。

“参与临床七十年,我感受到最大的变化就是我们科室的亚专科建设。”在刘伊丽的带领下,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攻克了冠脉造影、STEMI尿激酶溶栓、ICD等当时心血管领域内的前沿技术,并逐步搭建好人才梯队。“现在看着科室内很多三四十岁的年轻医生就很‘不得了’了,一天能手术几十例,在科室内也废寝忘食地钻研、讨论,从专业知识到队伍建设,变化都堪称‘翻天覆地’。”

刘伊丽认为,作为一名医生,要有危机意识,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要站在知识的顶端。“临床工作70年,我从未想过退休。我始终认为,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责任、有不同的追求,在医学方面,我还想做到更多。”

85岁以后,刘伊丽开始将病例制作成幻灯,以“刘伊丽教授微课堂”形式向临床医生传递信息。2021年由她主编的《心血管精选病例及点评》一书出版,记载了她亲身经历的50个病例。目前,该系列书籍已经出版两本,成为了年轻医生病例学习的宝贵财富。

五一劳动节来临,刘伊丽在采访中再次表示,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责任,有不同的工作范围。“人这一辈子就是要过得有趣,要保持对专业知识的渴望,保持对生活趣味的追求。做一个‘有意思’的人,才能减缓衰老,才能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文、视频 | 记者 薛仁政 朱嘉乐 通讯员 李晓珊
图 | 受访者提供

编辑:王沫依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