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学霸选择“下社区”:有人负责顶天,我就负责立地

来源:深圳卫健委 作者: 发表时间:2024-05-21 12:25
深圳卫健委  作者:  2024-05-21

从中山医毕业,最后却到社区做全科医生。管着深圳南山3个村、5万多名居民,2年内将社康中心投诉量降到0他,叫李炽锋,是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1999级校友。2023年“8.19”中国医师节“剑走偏锋”的李炽锋被评为“深圳好医生”。

为什么顶着质疑选择“下社区”?他在社区找到了怎样的价值感?面对在大医院有所成就的同班同学,他坚定地说:“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基层必须强,需要有一些人下去。”“挺好的,以后你负责顶天,我就负责立地了。”

“两三个月”,到“1年7个月”

77岁的老潘(化名)走了。在5万多人的桃源村,没人感到意外。毕竟他是肝癌晚期,三甲医院已经判了“死刑”。感到意外的是医生,老潘的女儿给他送来了一面锦旗,还发了一段长长的微信。

收到信息的人叫李炽锋,深圳市南山区桃源社康中心的全科医生。2年前,老潘从深圳一家大医院出院,回家“等死”,肿瘤科医生预计他“只剩两三个月”。按理说,社康医生也不可能有“回天之术”。但老人躺在床上病恹恹,家人两眼一抹黑,只能向小区里的社康中心求助。于是李炽锋“临危受命”,成了老人的“管床医生”。“病床”就在家里,社康团队上门建立家庭病床,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既不加速、也不延缓他的死亡,就想让他舒舒服服、有尊严地走完最后旅程。”

一种“等死”的氛围在老潘家里蔓延。这天,他的女儿发来微信:老爸又发火了,情绪波动很大,有时躺在床上哭,说想死又不能死,连累了家人。李炽锋提醒她们,千万不要让老人有一种“等死”的心态。要让他保持一种正常的社会关系,还像以前那样,多打电话给老朋友、老同事聊聊天,避免“被社会抛弃”的无助和孤独。家人也不能因此“停摆”,尽量恢复正常生活,该上班上班、该外出外出,不要让老人觉得内疚、拖累了全家人。日常照顾老人的主要是他的老伴,李炽锋细心觉察到她的焦虑,主动问:“阿姨,你晚上睡得着吗?要不要给你开点助眠安神的药?”老爷子身上有太多的“手尾”要处理,癌痛、便秘、咳嗽……糖尿病也很严重,脚上的皮肤在溃烂……一开始,李炽锋团队几乎每天都要上门,注射白蛋白、利尿剂,处理褥疮,安抚情绪……

一次上门查房,家人说起老爷子最近四五天都在腰痛,问了肿瘤科医生,说可能是肿瘤出现了骨转移,压迫到腰椎,建议增加止痛药吗啡的量。

李炽锋边听边观察,一个细节引起了他的怀疑。老爷子半躺在床上,伸手要去拿苹果给医生护士吃,但姿势很奇怪,上半身就像“木头人”一样,平移着挪向床边。

“阿叔,你的腰为什么不敢动呢?”

“里面有肿瘤……我怕压到它……挤破了。”老人一字一顿地回答。

李炽锋眉头一皱,有没有一种可能,不是肿瘤骨转移,而是因为长时间腰不敢动?他细细做了一番体格检查,果然,老人的腰部肌肉很僵硬,还有压痛。

“阿姨,你家里有热水袋吗?找个厚点的,给叔叔的腰部做热敷,有空也用手给他轻轻按摩一下。”

2天后,老爷子真的不喊腰痛了。

在社康团队的悉心照料下,老爷子依然脾气火爆,但不是因为自己的病,而是骂老太太、骂女儿:“过年过节也不知道给李医生他们送点吃的,不会做人!”

2021年3月9日,老潘在舒适安详中告别了这个世界。

原本说只剩“两三个月”,结果活了1年7个月。他的女儿发来信息:谢谢你们,爸爸死而无憾了。他在天之灵,一定会保佑你们,祝你们工作顺利。

李炽锋看了深受触动。实实在在地被社区居民需要着、惦记着,这正是他一直在寻找的东西:社康医生的“价值感”。

中山医学霸选择“下社区”
曾被前辈骂:“你发神经”

时间回到2010年的夏天,30岁的李炽锋站在了职业的十字路口,他做了个惊人的决定——“下社康”:去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转行”做一名全科医生。

一位前辈知道后很生气:“去了那,你以后就废掉了。”

那时豆瓣上还没出现后来很火的词——“985废物”。但在前辈眼里,他显然是要跳进这个坑。

李炽锋毕业于985,而且是“985中的985”——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毫无疑问,从中山医出来的学生,都被默认拿着一个“爽文剧本”,再不济,也得在大医院做个“一号难求”的主任医。而李炽锋一开始也是照着这个剧本走的。

从小到大,他都是“全村的希望”,高中考进了梅州人眼里的“清华北大”——东山中学,到了中山医,成绩也稳居全班前五。

2004年夏天还没毕业,他就被老家最大的“三甲”梅州市人民医院盯上,人事科科长连续打来几个电话:“你就带着行李直接从学校来报到吧,我们有宿舍。”

最后,他还是听从老师的建议——先去大城市“占个坑”,选择了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当时叫西丽人民医院),进了“高精尖”的神经外科。

那会的深圳西丽一带,打架、车祸导致的脑外伤急诊很多,李炽锋经常在医院里24小时“连轴转”,收病人、上手术,忙得天昏地暗。

很快,院长注意到了这个能干的小伙子,临时把他调到医务科帮忙。就是在这里,他被“一纸”改变了命运。

2007年的一天,医务科收到一份报名通知:

深圳市卫生局在全国率先开展第一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3年培训结束后,学员就能成为一名“正规”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他还是头一次听到这个概念。“好奇心害死猫”,他上网搜了一圈,发现这竟是个风口,刚从世界吹进了国内。

全科医生也叫家庭医生,在欧美的发达国家、我国的香港早已相当成熟,负责在“家门口”的社区给居民首诊,看常见病、多发病,他们的知识面很广,内外妇儿样样懂,能“拦截”掉80%以上的疾病。

但在中国内地,大家习惯了看个感冒发烧也直奔医院看专科,导致医院变成“菜市场”,而社区门可罗雀,医疗体系“头重脚轻”。李炽锋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是中国医疗的一片蓝海。“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基层必须强,需要有一些人下去。”

他在全院第一个报名,加入了深圳培养全科医生的“黄埔一期”。2010年,3年规培结束,李炽锋摩拳擦掌,准备到社康中心去实战。消息传出后,一位前辈直接说他“发神经”。前辈也没说错。当时的社康中心,确实“要啥没啥”,人、财、物、制度都跟今天没法比。跟李炽锋同一批参加规培的医生,去了社康中心后普遍感到“入坑”。但自己挖的坑,含着泪也要填上。

《重生之我在社康当主任》

2014年,医院领导对李炽锋委以重任,派他到医院下辖的“旗舰”社康——桃源社康中心当主任。

在深圳GDP“第一区”南山区,桃源社康是服务量最大的社康中心之一,管着3个村、5万多名居民。光一个桃源村,就是深圳“数一数二”的巨无霸社区,有107栋居民楼、8所学校和幼儿园……

他还没到岗,就有人偷偷来打“小报告”:“你要小心,这里的居民很难伺候。”“意见特别多,动不动就投诉。”还是那句话,自己挖的坑,含着泪也要填上。李炽锋决定先“潜伏”,一有空就搬把椅子坐进诊室,观察同事怎么给居民看病。他很快发现了一个bug:医生们看病时几乎头也不抬。“不看不问,病人不投诉才怪呢。”那大家都在忙些啥?填表,应付检查。一年下来,每份表格都在桌子上堆成了小山。

“偶尔在看病,常常做资料,总是被检查”。有龙岗区的同行曾这样调侃当时深圳社康的现状。

年轻气盛的李炽锋忍无可忍,召集全体医护人员开了一次会,“请大家回去罗列一下,平时的工作有哪些是特别繁琐又意义不大的?只要是没啥用的东西,马上砍掉,把主要精力用在病人身上。” 

“啪!”这句话像点着了引线,3楼的小小会议室里响起一阵阵掌声。

在这栋3层小楼里,还有个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一位48岁的大叔, 心脏装着7个支架,在这打了一上午的乒乓球后,突发心跳骤停。

李炽锋拍马赶到,熟练地开始心肺按压,指挥团队多次电除颤、注射肾上腺素……29 分钟后,大叔恢复了心律,围观群众响起热烈的掌声,媒体争相赶来报道。

经此一役,桃源村居民对社康中心大为改观。

桃源村是深圳早期的福利房小区,老人较多,心跳骤停时有发生,在这之前,几乎就没有成功救回的。

李炽锋没想到,外科医生出身的动手能力,在这里成了“救命神器”。

桃源社康不是“以投诉著称”吗?李炽锋接手仅2年,投诉量就迅速降为零。有大爷大妈专门跑来招媳妇:“有没结婚的护士吗?我家有2套房。”

“中山医”同学聚会
“我成了饭桌上的异类”

2019年,李炽锋所在的中山医“999”(99级临床医学9班)组织了一场毕业15周年聚会。全班40人,绝大多数在三甲医院做专科医生,最牛的已经做到了中山六院胃肠外科的教授,成为了传说中的“爽文男主”。

从医的同学中,只有李炽锋一个“走了偏门”。出乎意料的是,他反而成了饭桌上的“焦点”。

“也许大家都想知道,我这个‘异类’混得怎么样吧。”李炽锋腼腆地端起手中的杯子,环视同学一周,目光落在“爽文男主”身上:“挺好的,以后你负责顶天,我就负责立地了。”

2023年“8.19”中国医师节,“剑走偏锋”的李炽锋被评为“深圳好医生”。站在“大佬”林立的领奖台上,李炽锋心想:“能做一名比较好的全科医生,应该也不会丢中山医的脸吧。”

无论是大医院里的“爽文男主”还是“跳进火坑”的社康医生,“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不走寻常路,不代表不是好路。还有更多像李炽锋这样的人,值得被大家看见和赞颂。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中大人像优秀前辈李炽锋学习,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编辑:李可欣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