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人带“洋奶粉”,为何成了“过去时”?

来源:环球时报  发表时间:2024-09-30 11:56
环球时报    2024-09-30

这些年,不仅国产品牌不断走强,随着电商渠道的搭建,中国妈妈们也能更方便地购买到其他国家的奶粉。变化的背后,是中国庞大的市场和开放的政策。

资料图 (IC Photo)

孩子还不到两岁的晓萌平时在外卖平台下单购买荷兰品牌纽太特的奶粉,“外卖平台上有券,比店里买还便宜。”然而十年前的情况完全不同。李女士的孩子是2013年出生的,她告诉记者,当时一些妈妈对国产奶粉并不信任,于是想方设法寻找进口奶粉。她将目光聚焦到欧洲奶粉品牌,并通过各种关系联系到熟识的人帮忙带奶粉。当时由于中国人大批量寻找代购买奶粉,导致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国家对奶粉进行限购。李女士称,当时一桶800克的德国爱他美奶粉算上关税,到手价格近300元人民币。托人、找奶粉、提交身份证材料过海关、等待奶粉,这种焦虑一直持续到孩子断奶后。前几天,李女士路过某电商平台的线下实体店,熟悉的4段800克蓝色盒子的爱他美奶粉摆在橱窗里,看到翻译成中文的说明书、165元的价格,环顾周围不错的国产品牌,自己仿佛做了一个梦。

随着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多家外资婴幼儿奶粉品牌对其在华业务进行调整。比如,新西兰乳品公司恒天然、荷兰乳品公司菲仕兰等先后将在华牧场或工厂打包出售。雅培中国宣布雅培婴幼儿及儿童营养品业务将逐步退出中国大陆市场。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外资企业全面调整在华业务,但这些公司减少和退出的都是非优势业务,它们也在拓展自己的优势业务。因为非优势业务成本高、收益小。外资品牌正采取积极主动的竞争策略,不断破局。

9月25日,恒天然发布2024财年业绩报告,全年利润较去年有所回落,但大中华区业务息税前利润达5.03亿新西兰元(约合23.3亿元人民币),实现增长。除了恒天然,雀巢、菲仕兰、达能等外资乳企公布的半年报数据显示,中国市场增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分析人士称,受人口出生率下降、食品安全等因素影响,近年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面临一系列挑战,但它们的发展态势依然向好。近两年,外资品牌的婴儿奶粉市场份额有所提升,其他一些重要原料的进口量总体保持增长。外资企业通过加速拓展成人功能性营养产品业务和跨境购业务,积极调整在华发展策略,显示出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我们看到中国市场对健康和保健解决方案的需求在增加,特别是在营养产品方面。”恒天然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周德汉此前对媒体表示,恒天然在中国持续看到巨大发展机遇。

宋亮分析说,中国为外资乳企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环境。首先,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显著,许多外企在华设立生产基地,还提供一系列政策优惠,促进外企的本土化进程。其次,中国庞大的市场对外资品牌产品的需求持续旺盛,推动外企的业务增长。此外,随着中国乳制品企业国际化步伐加快,外资乳制品企业可以通过出口和参与国际合作,增强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编辑:李可欣
返回顶部

备案号:2024162512号-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广东羊城晚报数字媒体有限公司

© 2001 Guangdong Yangcheng Evening News Digital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