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他只能爬或者踮着脚走路,现在推着轮椅在走廊里跑!”57岁的王先生看着孙子小伟的变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6岁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小伟在安徽、上海等地经历5年求医无果后,在深圳华侨医院接受多学科联合手术后,从双足踮地、言语障碍到独立行走、清晰发音。这场跨越5年的求医之路,折射出脑瘫外科治疗与康复一体化的新突破。
5年求医路:从踮脚行走,到彻底无法站立
“9个月大时,我们就发现他站不起来,扶着也是脚尖点地,像跳芭蕾一样。”王先生回忆,小伟2岁多时仍只能说“爸爸妈妈”等简单叠词,更复杂的词汇完全无法表达,说话也是含糊不清。更糟糕的是,随着年纪增长,小伟的行走能力不断退化——4岁后频繁摔倒,却不会用手支撑,额头磕出数个伤疤。
5年间,爷爷带着小伟跑遍上海、安徽等7家医院,医生都认为是脑瘫,尝试过针灸、康复训练,效果却始终有限。上海某医院曾建议开颅手术,但高达70%的风险让全家却步。“我当时想,如果治不好,至少孩子还活着。”王先生红着眼眶说。
转折出现在2024年下半年——小伟彻底丧失行走能力。“三四岁就在家里爬来爬去;4岁之后,还可以踮着脚走路,但是去年开始,就一步都走不了。”
病情加重,绝望之下,全家下定决心奔赴深圳华侨医院寻求最后的希望。
两台手术改写命运:精准神经切除,让脑瘫孩子“脚踏实地”
小伟在今年2月底到达深圳华侨医院。实际上,五年前,王先生曾联系过华侨医院,但因跨省就医的经济压力和对手术疗效的顾虑,最终未能成行。“手术真的能解决问题吗?”这个疑问在他心头盘桓五年,迟迟未能决断。
“孩子一来,我们就举行了多学科的联合会诊。”深圳华侨医院脑科中心外科肖宏教授称,经过多项检查和多位专家的评估,给出的诊断结果就是小伟患有“痉挛型脑性瘫痪、双侧后天性跟腱挛缩、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
手术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能让孩子顺利走路,能让他开口说话?这对于脑瘫家长来说,在未见到成效之前似乎担忧更多。
没有想到接下来的几天,小伟就经历了神奇的蜕变。“3月4日,我家孩子做了手术。”王先生掀开孩子的衣服,记者看到大约有10厘米的一个隐约伤口在后背脊梁的地方。
“这个手术叫作双侧腰骶神经后根选择性切断术(FSPR)。”肖宏教授介绍,这个手术是小伟病情变化的关键突破。它可以降低下肢痉挛的状态,相比于在局部注射肉毒素,这个方法是釜底抽薪。
“手术后,孩子终于可以把双脚放平了,他特别开心,就想到处跑一跑。”王先生难掩激动的心情。术后12天,小伟首次双脚落地独立蹒跚学步,一开始是扶着墙边的栏杆行走,后来时不时牵着奶奶的手迈开步子,孩子开心的眼神,让爷爷不停地夸赞。记者也见到爷爷手机里存满了孙子踉跄学步的视频。
在5月27日和6月2日,小伟接受了第二阶段的手术,即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术以改善脑供血。短短4天后,小伟竟可以清晰说出三字短语,比如阿姨好。“他摔倒的时候会用手撑地了!这是智力进步的证明。”王先生指着孙子额头的旧伤疤,声音颤抖。“以前他摔倒不是往前就是往后,脑袋上碰的全是伤。”
病区走廊里,小伟推着轮椅奔跑的身影,成为其他家长眼中的曙光。“原来以为要一辈子坐轮椅,现在总算看到希望了。”一位病友的母亲含泪说道。
手术康复一体化:打破“康复天花板”
“无康复不手术,但康复永远达不到手术效果。传统康复像逆水行舟,稍一松懈就倒退。”脑科中心李厚林主任解释,外科手术通过降低肌张力“搭桥”,而康复训练则是“铺路”。
“手术的核心在于精准调控神经信号。脑瘫痉挛的本质是大脑运动皮层受损,失去对脊髓低级中枢的抑制作用,导致感觉神经(脊神经后根)异常活跃。这些过度兴奋的感觉神经纤维会持续向脊髓发送错误信号,引发肌肉无意识强直收缩,形成‘痉挛-疼痛-畸形’的恶性循环。就像调节水流阀门一样,我们通过选择性切断部分神经后根,将大脑皮层传导至肌肉的异常电信号降低到合理水平。”脑科中心许春旺主任用生动的比喻解释道,“但必须保留基础神经功能——就像琴弦不能绷太紧也不能完全松弛,需要找到张力平衡点。”
许春旺主任表示,在手术中,神经电生理仪的监测下,采用“切除-测试-再评估”流程,确保切除后保留基础神经传导功能,才能兼顾肌张力缓解与运动控制能力。可以说,手术的精准度要求极高。
医院为小伟定制了3个月腰部支具训练,但孩子总想跑跳的冲动成为新挑战。“必须慢下来重建运动平衡模式,这是个持久战。”李厚林主任反复叮嘱王先生一定要重视康复训练。
数据显示,该院年接诊千例脑瘫患儿,3-7岁手术效果最佳。相比十多岁需额外矫形的患者,小伟的及时干预避免了骨骼变形。“手术不是终点,而是孩子走向正常生活的起点,这些孩子多年来的随访也显示出的长期效果也令人满意。”李厚林主任强调。
手术+康复全报销,医保托底下的新生
每个脑瘫孩子的治疗和康复都是一个家庭的托举,甚至一个家族的付出。王先生这五年来给孩子看病,哥哥嫂子也是提供了不少支持和帮助。
更让王先生欣慰的是,医保报销了大部分的费用。“第一次手术6万元费用报销后自付2万元,第二次手术全部报销,否则真扛不住。”王先生展示的安徽医保跨省结算记录,这折射出民生保障的温暖。他在建筑工地干了5年攒下的手术费,终于换来孙子入学的可能:“下半年想送他去学校,至少希望他今后能生活自理,学点文化,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如今小伟能清晰喊出“爷爷”时,这位57岁的老人抹着泪笑了:“我祖祖辈辈都没有遇到过脑瘫这个病,一辈子勤勤恳恳,怎么就治不好这个病了呢?”凭着一个“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信念,王先生总算等这一天。
6月8日,小伟预计出院回到安徽继续康复训练。
在脑科中心病区,记者听到时不时传来孩子们和家长们的欢笑声。从踮脚爬行到推轮椅奔跑,小伟的蜕变印证了现代医学的精准力量。当多学科联合治疗突破了传统康复的“天花板”,这些曾被判定“终身残疾”的孩子,正用坚定的脚印,踏出一条充满希望的新生之路。
文 | 记者 张华
图 | 受访者提供